第14課冷戰中的對峙
第二階段,蘇軍發動全面“掃蕩”和重點“清剿” (1980.2~1985.12)。蘇軍完成對阿富汗的占領后,將進攻矛頭指向以反政府武裝為主體的抵抗力量,先后于1980年2月、4月和6月發動三次大規模攻勢,對喀布爾、昆都士、巴格蘭以及庫納爾哈、楠格哈爾、帕克蒂亞等省的抵抗力量游擊隊展開全面“掃蕩”。游擊隊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條件,廣泛開展山地游擊戰,使蘇軍摩托化部隊無法發揮其兵力兵器優勢,被迫停止全面“掃蕩”。
全面“掃蕩”失敗后,蘇軍改變戰術,在確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線的同時,集中優勢兵力對游擊隊主要根據地發動重點“清剿”,企圖切斷游擊隊的外援渠道,殲滅游擊隊的有生力量!扒褰恕钡闹攸c地區有潘杰希爾谷地、庫納爾哈、霍斯特、坎大哈等,其中對潘杰希爾的大規!扒褰恕边_8次之多。1982年5月和1984年4月,蘇阿軍隊出動1個師2萬余人,采取全面封鎖、飽和轟炸、分進合擊、機降突襲等戰術,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向潘杰希爾游擊隊根據地發起猛烈進攻,一度占領該谷地。蘇軍和阿政府軍的重點“清剿”遭到游擊隊頑強抵抗,在付出沉重代價后雖占領游擊隊一些根據地,但未能重創游擊隊的有生力量。“清剿”結束后,游擊隊又回到根據地。經過幾年戰斗,游擊隊逐步發展壯大,武器裝備得到改善,戰斗力明顯提高。至1985年底,侵阿蘇軍兵力達12萬人,喀布爾政府軍兵力為7萬人,游擊隊則發展到10萬人。在此期間,蘇聯在國際社會壓力下,被迫于1982年6月同意在聯合國主持下舉行日內瓦間接會談。至1985年底,喀布爾政權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先后舉行六輪日內瓦間接會談,但未能在實質性問題上達成協議。
第三階段,雙方戰略相持(1986.1~1989.2)。曠日持久、邊打邊談的戰爭使蘇聯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承受巨大壓力。戰場上的屢屢失利,阿富汗游擊隊的不斷壯大,迫使蘇聯改變侵阿政策。1985年戈爾巴喬夫任蘇共總書記后,決定逐步從阿富汗脫身。為實現這一目標,蘇積極推進阿富汗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將戰爭規模保持在較低水平;同時加緊武裝并將“清剿”任務移交給阿政府軍,蘇軍主要負責防守城市和交通線。阿游擊隊為了把蘇軍趕出國土,推翻喀布爾政權,對城市和交通線頻繁發動攻勢,先后對喀布爾、昆都士、坎大哈、賈拉拉巴德、赫拉特等重要城市發起多次進攻。其中對喀布爾的進攻曾出動兵力5萬人,時間長達幾個月,對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造成嚴重威脅。但由于游擊隊內部政見不一,缺乏統一指揮,加上武器裝備落后,進攻屢屢受挫。阿富汗戰場出現了蘇軍控制主要城市與交通線、游擊隊控制廣大農村,雙方均不可能取勝的僵持狀態。在此情況下,蘇聯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達成的日內瓦協議,并于同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分兩個階段撤出全部軍隊11.5萬人。至此,蘇聯侵阿戰爭結束。
阿富汗戰爭曠日持久,歷時九年多,給阿、蘇兩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阿富汗有130多萬人喪生,5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蘇聯先后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5萬余人,耗資450億盧布,削弱了國力,從而被迫改變其全球戰略,對國際戰略格局影響深遠。戰爭中,蘇軍使用大量先進武器,采取多種戰略戰術,但由于進行的是非正義戰爭,受到國際社會和蘇聯人民強烈反對。阿富汗人民抵抗力量雖然在兵力兵器等方面處于劣勢,但由于從事的是正義戰爭,受到廣大人民擁護和國際社會支持,部隊士氣高昂,加上成功地開展游擊戰,使強敵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并最終迫使侵略軍撤離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