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冷戰中的對峙
“冷戰不久便成為一種錯綜復雜、交互引起連鎖反應的過程,既牽涉到真正的原則分歧,真實的和臆想的利害沖突,又包含著范圍廣泛的誤會和誤解。每個超級大國都偏執地認為,其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都取決于它們關于世界秩序的具體看法能夠實現。每個超級大國都竭力推行其明確表達和極其珍重的原則,結果使另一個超級大國更加擔心對方企圖發動侵略。蘇聯在東歐、伊朗和柏林的所作所為及其他地方共產黨的活動,似乎證實了西方認為蘇聯是擴張主義者的看法。美國的戰后政策,特別是它表現出對東歐的關切,在俄國人看來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勢。兩個超級大國都固執地證實了對方的恐懼,于是雙方的許多行動都進而使冷戰日趨嚴重。”
──《美國的歷程》
這場戰爭(指朝鮮戰爭)以我軍被一支東方軍隊所擊敗而告終。這支軍隊人數眾多、勇氣十足,而且訓練有素,善于利用地形地物作戰,而他們裝備的武器,大部分是我們已經轉售給軍事博物館的。
敵人士兵的質量──堅強、遵守紀律與富有耐力──為西方在亞洲的未來增加了不安之感。
──m. 泰勒上將, 《劍與犁:泰勒回憶錄》
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
1979~1989年,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與阿抵抗力量之間展開的一場侵略與反侵略戰爭。亦稱阿富汗戰爭。
70年代,蘇聯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戰略,加緊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為實現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亞樞紐地區的戰略企圖,從1973年起對阿富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滲透。1978年4月,蘇支持阿人民民主黨軍官發動政變,奪取政權。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黨內部發生火并,政府總理h.阿明殺死黨的總書記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總理。阿明上臺后試圖擺脫蘇聯控制,聲稱要與美國實現關系正常化。蘇擔心失去對阿富汗的控制,決定采取軍事行動并進行戰爭準備。1979年8~10月,蘇聯派遣陸軍總司令i.g.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進行實地勘察,并以援助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馬扎里沙里夫、巴格蘭、赫拉特等戰略要地;同時以檢查武器為名封存阿政府軍的輕武器,拆除重裝備,使其失去應付突變的能力。隨后,蘇軍在蘇阿邊境的鐵爾梅茲建立前方指揮部。1979年12月中旬,蘇軍進入集結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領阿北部地區。阿富汗人民在國際社會支持和援助下,與侵阿蘇軍和蘇聯扶植的政府軍展開曠日持久的戰爭。戰爭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蘇軍全面入侵(1979.12~1980.1)。蘇軍憑借優勢兵力和現代化武器,以突然襲擊方式大舉入侵阿富汗。1979年12月24~26日,蘇軍出動大型運輸機280架次向喀布爾國際機場和巴格蘭空軍基地空運5 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裝備。27日晚7時30分,進駐喀布爾的蘇軍占領阿首腦機關、國防部、電臺等,打死阿明,粉碎阿政府軍抵抗,將b.卡爾邁勒扶上臺并宣稱阿富汗發生政變,蘇軍系“應邀進入阿境”。28日起,蘇軍集結在邊境的6個師分東、西兩路對阿富汗發動鉗形攻勢。東路3個師沿鐵爾梅茲─馬扎里沙里夫公路南下;西路3個師沿庫什卡—赫拉特公路南下。次年1月2日,東西兩路在坎大哈會師。一周內,蘇軍基本完成對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領,并控制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朗的邊境要地。在此階段,蘇軍共出動7個師8萬人;阿明控制的阿政府軍(1個軍團、13個師,共10萬人)對蘇軍的入侵基本上未予以抵抗,大部分繳械投降并歸順了蘇聯扶植的卡爾邁勒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