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冷戰中的對峙
這段材料表明了赫魯曉夫什么樣的戰略意圖?
赫魯曉夫追求與美國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實質上也是一種霸權政策。
從50年代后期開始,美蘇爭霸的局面開始形成,那么美蘇爭霸的情況如何呢?蘇聯能否真正做到同美國“平起平坐”呢?
教師采取圖配題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圖,理清古巴導彈危機的情況:
圖:卡斯特羅訪蘇。
題:古巴導彈危機是如何爆發的?
圖:蘇聯在古巴布署導彈示意圖。
題:蘇聯為什么要在古巴部署導彈?
圖:肯尼迪與他的幕僚們、u-2照片、史蒂文森在聯合國、肯尼迪對古巴的“隔離”地圖展示。
題:美國采取什么態度?為什么?
圖:赫魯曉夫。
題:蘇聯主動撤出了導彈,說明了什么?
教師向學生出示美蘇關系的發展表,要求小組共同完成。表格見表一。
引導學生分析:美蘇爭霸攻守轉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991年,蘇聯解體,美蘇兩極格局結束。美蘇兩國推行的霸權主義政策不僅給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造成了不利影響,而且對其本國經濟發展也產生了明顯的不利影響,任何國家的政府和領導在決策時都應引以為戒。
綜合國力的強弱取決于經濟發展的好壞,并決定這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因此,發展經濟是當今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工作的中心。而遏制霸權主義的最強有力的措施就是使更多的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表一
時間
美蘇主要領導人
典型事件
爭霸態勢
變化原因
50年代中~60年代初
肯尼迪vs赫魯曉夫
古巴導彈危機
緩和與緊張并存,戰略優勢在美國
蘇: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要求與美國平起平坐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尼克松vs勃列日涅夫
美發動對越南的戰爭
蘇攻美守
美:經濟增長趨緩,陷入越戰泥潭;蘇:經濟、軍事實力增強
80年代中后期
里根vs戈爾巴喬夫
蘇聯對阿富汗的戰爭
美攻蘇守
蘇:經濟實力落后于美國,爭霸造成極大的傷害,加劇經濟困難激化社會矛盾
課堂練習
完成下列有關美蘇冷戰的內容。
冷戰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戰開始的信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戰全面展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戰的戰略重點地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國實施冷戰的經濟步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國實施冷戰的軍事步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蘇聯在軍事方面的對應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戰的實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戰結束的標志(時間、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資料
我們只不過存在了42年,再過7年,我們將達到美國同等水平。當我們趕上你們,從你們身邊經過時,我們將向你們揮手。
──赫魯曉夫1959年在“廚房辯論”中對尼克松說
我們除了在島上設置導彈外,沒有其他辦法可以幫助古巴對付美國的威脅。這樣一來使得美國侵略者面臨進退兩難的局面:如果你侵犯古巴,就會使你自己的城市遭到核導彈的攻擊。
──《最后的遺言:赫魯曉夫回憶錄續集》
艾德萊·史蒂文森在聯合國
史蒂文森:“佐林大使,你否認蘇聯在古巴設置導彈和發射場嗎?承認?不承認?用不著等人翻譯,承認還是不承認?”“你是在世界輿論的法庭上。你已經否認存在那些東西,我想知道我是否正確地理解你的話。我準備等待你的回答,直到地獄冰封地凍為止。而且,我要在這個屋子里拿出證據來。現在就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