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
專題四
第一部分:教案內容
【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我校屬于二級達標學校。進入高二下學期,文科班的歷史課時增加,目標更加明確:一切為了高考。但是從整體上看,文科班學生的素質并不理想:課前預習情況很不樂觀;課堂上大部分同學倒是會做筆記,但課后是否會根據筆記復習梳理知識點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部分同學課堂紀律堪憂;學習普遍停留在死記硬背的階段,不愿意開動腦筋多想多問;作業完成情況也不理想……本學期是第一次教高二年段,也是第一次要面對高考教學,經驗不足,因此深感責任重大、壓力巨大。如何在講清知識點的同時讓同學們對歷史學習產生興趣,愿意付出努力學好歷史,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教學思路:
歷史課程標準: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歸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其歷史作用。
學習要求:了解王安石變法前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表現——“三冗”、“兩積”,認識王安石變法是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進行的政治改革。歸納王安石變法在“富國”、“強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學習王安石大無畏的改革精神。
重點:⒈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⒉王安石變法的過程及其具體內容。⒊王安石變法的成效、影響及其結果。
難點:對王安石變法具體內容的理解和對變法的總體評價。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北宋社會積貧積弱的根源及表現,并從中總結出改革的原因。逐漸形成概括、歸納知識和分析復雜歷史問題的能力;認識政策因素對一國政治的巨大影響。
知道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封建社會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通過對王安石具體變法策略的認識和理解,培養綜合、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的認識,進一步鍛煉分析總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圖表數據等來反映宋初社會積弊之深之久。
運用討論法,深刻理解北宋前期政策給社會政治經濟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對變法的內容予以具體細致的分析,加深對變法意義的理解。
對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國古代變法實例,比較其時代背景、內容和結果,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王安石變法的認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北宋變法前國情的認識,充分體會國家政策對一國政治的重要性,培養其居安思危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通過對王安石變法的過程和成果的了解,體會改革的曲折和艱辛,充分認識革新圖強是一國強盛的根本,逐漸形成創新意識和勇于為國家奉獻的精神。
【教學過程】
0
官多兵多,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財政入不敷出。
問:國庫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
北宋時期農民負擔的加重
項目 宋真宗景德年間
(1004—1007) 宋仁宗慶歷年間
(1041—1044)
商稅 450萬貫 1975萬貫
酒稅 428萬貫 1710萬貫
鹽稅 355萬貫 715萬貫
總計 1233萬貫 4400萬貫
問:封建政府加緊搜刮人民,會導致什么后果?
答:人民起義。
王小波、李順起義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饑民王小波、李順聚眾起義。王小波提出“均貧富”的口號,得到貧民的擁護,起義隊伍很快壯大,增加至數萬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傷戰死,義軍由其妻弟李順為頭領繼續斗爭。由于起義軍紀律嚴明,李順又善于收用人才,隊伍發展到數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