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王安石變法教案
第四單元 王安石變法教案
第1課 社會危機四伏和慶歷新政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了解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北宋中期社會矛盾表現的幾個方面;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慶歷新政的主要內容;
(2)理解三個原因:北宋中期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積貧積弱局面的原因;實施慶歷新政的原因;
(3)探究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探究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及和王安石變法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講述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時,通過教師的引導,由學生閱讀課文,概括、歸納出社會危機的表現,并從中得出改革的原因。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知識和分析復雜歷史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分析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性質和根本目的,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小組討論,比較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
(4)學生課外查找資料,實事求是地評價王安石變法,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當今中央重視三農問題,費改稅對穩定政局的重要作用;
(2)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澶淵之盟的歷史評價;
(3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動力,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
【教學重難點】
重點: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
難點:對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準確理解,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
【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慶歷新政的夭折。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會危機四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與時俱進,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由于北宋中期危機四伏的文字與影視資料比較豐富,建議在教學時適當進行補充,增加學生對這一時期社會危機的感性了解,為深入認識王安石變法的歷史意義奠定基礎。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導入:
師:在湖南岳陽,與滕王閣、黃鶴樓并稱我國南方三大名樓。岳陽樓始建于唐代,主樓三層,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名傳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一文中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從這句引言內容中你能夠獲得哪些歷史信息?
生1:表明作者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負(以“古仁人”為楷模,憂國憂民),表露其博大襟懷、堅強意志。
生2:強調為人要有寬闊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為己任,吃苦在前,享樂在后,激勵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憂國憂民,無私奉獻。
師:說得很對,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中的“憂”,到底他“憂”什么呢?
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本課新課的學習。
★講授新課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一)北宋中期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
“北宋中期”的概念:一般認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
宋真宗趙恒(998-1022),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在位25年,宋真宗統治時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統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北宋比較強盛,史稱咸平之治。在位期間,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良、絹二十萬匹來收買與遼的和平,定澶淵之盟。這是宋朝向番方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