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
第1課 的歷史背景
【課標要求】
1、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
一、背景
(一)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1、階級矛盾尖銳
原因:
(1)土地兼并嚴重(主要原因);(2)人民賦稅負擔沉重;(3)戰事連年不斷;(4)自然災害頻繁。
表現: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發生。
2、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遼和西夏始終威脅著北宋的安全。
表現:遼、西夏與北宋戰爭不斷。
3、統治階級間的朋黨之爭
實質: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改革派與守舊派之間的斗爭。
(二)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
1、積弱局面的形成(宋統治者對軍隊嚴密控制造成了兵將分離和軍事實力下降,在宋與遼、
西夏的戰爭中連年失敗。土地兼并使農民喪失土地,激化了階級矛盾,農民起義不斷。形成
積弱局面)
原因:國家權力過于集中
[目的:防止藩鎮割據,加強中央集權。
措施:[1]集中軍權;
[2]集中行政權;
中央:
地方:
[3]集中財政權。
中央:
地方:
影響:[1]行政上抑制了官兵的進取心,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2]軍事上高級將領受制太多,缺乏臨機決斷權;
[3]財政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總之,集權的皇帝為了確保自己的統治,不惜犧牲國家利益,進而導致對遼、西夏的戰爭中非常軟弱。]
表現:宋遼“澶淵之盟”
2、積貧局面的形成
①為了防止文官武將專權,增設大量官僚機構,官僚隊伍龐大,既影響辦事效率,又成造成機構重疊,人浮于事的現象;恩萌授官;形成冗官的弊端。
②為了防范軍閥割據,農民起義,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斷擴充軍隊的數量,造成冗兵問題。
③養官、養兵所需的巨額費用,加上北宋對遼和西夏的戰爭耗費和巨額賠款,形成“冗費”。
④“冗費”使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嚴重,大地主往往隱瞞土地數量,逃避賦稅,導致國家稅收大量流失。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導致積貧局面的形成。“三冗”出現是導致財政危機的主要原因。
原因[表現]:[1]冗兵
[原因:a、采取“荒年募兵”政策;b、加強對遼、西夏的防御;c、防止地方割據。
影響:軍費開支過大]
[2]冗官
[原因:a、官僚機構重疊;b、科舉取士越來越多;c、“恩蔭”法泛濫
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影響:不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
[3]冗費
[原因:a、冗兵、冗官;b、每年送給遼和西夏大量“歲幣”。
影響:政府財政日益入不敷出。]
影響:
(1)隨著冗兵、冗官、冗費的增加,財政入不敷出,逐漸形成“積貧”局面;
(2)北宋統治者把這些負擔都轉嫁到農民身上,進一步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三)慶歷新政
根本原因:吏治不整
中心內容:整頓吏治
主要措施:
1、改革官吏升遷辦法;2、嚴格“恩蔭”制;3、改革貢舉制; 4、慎選地方官;5、減輕徭役;6、重視農桑。
結果:失敗
失敗的主要原因:新政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影響:新政失敗后,社會矛盾更加激化,要求改革的呼聲更加高漲,一場更大規模、更加深刻的改革正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