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
13.出現國庫虧空,導致“積貧”局面的諸多原因中,錯誤的一項是
a.養兵、養官所需的巨額費用 b.對遼和西夏的戰爭耗費
c.給遼和西夏的“歲幣” d.“計相”掌管財政,措施不力
14.慶歷新政的中心內容是
a.加強軍事 b.丈量土地 c.整頓吏治 d.獎勵墾荒
15.閱讀下列材料:
宋開國時,設官分職,尚有定數,其后薦辟之廣,恩蔭之濫,雜流之猥,詞祿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紀極。真宗咸平四年(10xx年),有司言減天下冗吏十九萬五千余人。所減者如此,未減者可知也。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現象?這一現象對北宋統治有何影響?宋仁宗時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后結果如何?
答案:反映了冗官現象。機構的臃腫,官員人數的增加,不僅造成了政府效率的低下,更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宋仁宗時任用范仲淹等人進行改革,主要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史稱“慶歷新政”。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強烈反對,新政僅推行一年多就失敗了。
16.北宋慶歷新政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改革主要針對官僚制度?并簡要分析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
答案:目的:緩和社會矛盾,挽救北宋封建統治。范仲淹認為,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改革主要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由于改革措施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新政僅推行一年多就失敗了。
第2課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
【課標要求】
歸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其歷史作用。
二、內容(特點:通過理財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一)富國之法
1、青苗法
目的: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貸者對農民的盤剝,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作用:緩和了階級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局限性:出現了地方官員強迫百姓向政府借貸,由于利息偏高農民負擔依然沉重。
2、農田水利法(成效最大)
目的:通過“治水土”發展農業,增加社會財富。
作用: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3、免役法(募役法)[類似于唐朝時期的“庸”]
目的:限制官僚地主特權,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減輕了農民徭役負擔,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
局限性:免役錢對貧困人家是沉重負擔,許多人家為此家破人亡。
4、市易法
目的:限制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穩定了物價和商品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5、方田均稅法
目的:限制大地主、大官僚隱瞞土地、逃避賦稅。
作用:增加了政府的田賦收入。
6、均輸法
目的:保證皇室、貴族、中央政府消費物資的供應。
作用:限制了富商大賈對市場的操縱和對民眾的盤剝,便利了市民的生活,減輕了納稅人的負擔,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總之,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積貧局面,但也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同時也給不法官員從中牟利提供了方便。
(二)強兵之法
1、保甲法、連坐法
目的:治安、御外、節支(即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和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