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
(1)相同點:①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②變法得到了王權的支持。③變法內容都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④變法者的個人命運基本相同。⑤變法都對生產關系作出了調整。
(2)不同點:①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王安石變法則發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變法則是為了挽救統治危機,部分調整生產關系。③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的改革。④結果不同:商鞅變法成功;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
(3)認識:①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阻撓,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充分考慮到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②改革成敗的關鍵是要看其積極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維持,不以改革者的個人命運為轉移。③改革措施要針對實際情況,行之有效,推行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④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古代中國史規律總結
1、封建社會經濟繁榮和發展的共同原因:
(1)繼承性因素:前朝經濟基礎的繼承
(2)社會環境因素(政治因素):社會安定
(3)政治因素:國家統一、政治清明
(4)經濟政策因素:統治者調整經濟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5)經濟交往因素:民族間的經濟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強
(6)群眾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
生產力(科技)因素:生產技術革新(生產工具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水利的興修
2、文化發展的共同原因:
(1)繼承性因素:前代文化成果的繼承
(2)社會環境因素:當時的社會是否安定。社會大治(社會安定必然導致文化繁榮、兼收并蓄如兩漢隋唐)或者社會大亂(社會動蕩必然導致思想沖突激烈、變化多端如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3)政治因素:國家是否統一、政治是否清明
(4)文化政策因素: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發展
(5)文化交往因素: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交往是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徑);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外來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化具有補充和推動作用)
(6)群眾作用:人民群眾尤其是杰出文化人的努力
(7)經濟因素:經濟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物質條件)
3、中國古代出現治世的原因:
(1)政策因素:農民戰爭的作用(農民起義迫使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
(2)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間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強
(3)群眾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
(4)個體作用:杰出帝王將相的個人政治品質
4、中國古代得以統一的原因:
(1)經濟因素: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調整。
(2)政治制度因素: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防止地方叛亂
(3)文化因素:中國統一的文化傳統(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
(4)群眾作用:民族融合的不斷加深,民族凝聚力的不斷加強,人民渴望統一
(5)個體作用:一批杰出人物的個人貢獻
(6)地理環境因素:中國獨特的相對獨立而集中的自然地理環境
第3課 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1.以“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精神對官僚和大地主特權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商鞅變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慶歷新政 d.王安石變法
2.宋神宗死后,廢除新法的北宋宰相是
a.文彥博 b.王安石 c.范仲淹 d.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