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
★新課導入: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法來導入:
師:中世紀西歐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駕于王權之上。
師:早期宗教改革發(fā)生在哪些國家?
生1:英國,如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
生2:捷克,如胡司對教會的批評。
教師總結說明:中世紀西歐的羅馬天主教會是封建主階級的精神統(tǒng)治工具,也是西歐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駕于王權之上,是西歐各國實現(xiàn)政治統(tǒng)一的障礙;經濟上,教會的專橫、腐敗、對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各國都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師:宗教改革開始于哪個國家呢?為什么?
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前言:16世紀的德意志,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破土而出。但是政治上仍然分裂割據,社會動蕩不安。天主教會對德意志的神權統(tǒng)治與經濟豪奪,成了各種社會矛盾的焦點。因此,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也就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普遍要求。應時代的感召,馬丁•路德以大無畏的勇氣,毅然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歷史大潮,德意志成為宗教改革風暴的策源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19xx年,馬丁•路德發(fā)表了“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稱義”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1524年德國爆發(fā)了閔采爾領導的農民起義;“教隨國定”的原則通過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過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會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沖擊和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統(tǒng)治地位,影響巨大;
2、過程與方法:
(1)問題探究:指導學生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規(guī)律分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2)歷史比較:輔導學生查找資料,分析比較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會說教的不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
(2)通過對馬丁•路德大無畏、勇為天下者先的戰(zhàn)斗精神和品質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勇于追求和捍衛(wèi)真理的優(yōu)秀品質。
【教學重難點】
重點: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實質。 難點:馬丁•路德改革的內容和實質。
【探究的主要問題】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是什么? 馬丁•路德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重要概念] 九十五條論綱” 因信稱義” 新教
一、“九十五條論綱”——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6世紀初,德意志經濟有了顯著發(fā)展,雖然封建經濟仍占統(tǒng)治地位,但是礦冶、制革等手工業(yè)部門中已經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不過,四分五裂的局面,不僅嚴重阻礙了德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還使得天主教會有很大的影響力。
閱讀上述教材,歸納 :1、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德國經濟的發(fā)展(根本原因):
15~16世紀,德意志的紡織、采礦、印刷、造紙等工業(yè)都有顯著發(fā)展,雖然封建經濟仍占統(tǒng)治地位,但在礦冶、制革等手工業(yè)部門中也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商業(yè)相當繁榮,從東方運到意大利再轉往北歐的商品,需要從德意志過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經營對外貿易。但是,德意志的經濟發(fā)展遠遠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國等歐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據,德意志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國內市場,沒有一個城市成為德意志的工商業(yè)中心,對內貿易少于對外貿易。經濟的分散又影響了政治上的統(tǒng)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會對德國的勒索和搜刮。從公元11世紀開始,羅馬教皇和西歐封建世俗王權之間展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激烈斗爭。隨著法國、英國、西班牙等統(tǒng)一民族國家的形成,盛極一時的羅馬教皇勢力在這些國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國和意大利仍然由羅馬教會牢牢控制。這種情況下,教皇將原本由整個西歐承擔的經濟重負全部轉移到德國和意大利兩國人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