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教案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教案
教學重點
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實質。
教學難點
馬丁•路德改革的內容和實質。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會背景、主要內容和對天主教會統治的沖擊。馬丁•路德的改革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課涉及的宗教問題理論性較強,對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建議教師精講一些概念,如贖罪券、“因信稱義”、“教隨國定”、新教等,并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實質,為下一課理解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打下基礎。
本課引言是由一段文字構成的,講述了兩個問題:一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16世紀的德意志經濟發展,政治分裂,天主教會對德意志的神權統治與經濟豪奪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焦點。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普遍要求。二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歷史地位。德意志成為宗教改革的策源地。建議教師通過提問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引言內容。問題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斗爭矛頭指向什么?為什么?問題二、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歷史地位如何?誰首先舉起了宗教改革的大旗?通過提問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初步了解。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導入本課學習。
第一目“九十五條論綱”
教材系統講述了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和原因,說明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宗教改革之所以爆發于德國,是由于德國存在特殊的經濟政治情況。
(1)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德國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15~16世紀,德意志的紡織、采礦、印刷、造紙等工業都有顯著發展,雖然封建經濟仍占統治地位,但在礦冶、制革等手工業部門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商業相當繁榮,從東方運到意大利再轉往北歐的商品,需要從德意志過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經營對外貿易。但是,德意志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國等歐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據,德意志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沒有一個城市成為德意志的工商業中心,對內貿易少于對外貿易。經濟的分散又影響了政治上的統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會對德國的勒索和搜刮。從公元11世紀開始,羅馬教皇和西歐封建世俗王權之間展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激烈斗爭。隨著法國、英國、西班牙等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盛極一時的羅馬教皇勢力在這些國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國和意大利仍然由羅馬教會牢牢控制。這種情況下,教皇將原本由整個西歐承擔的經濟重負全部轉移到德國和意大利兩國人民的身上。
(2) 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在經濟上,教會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許多高級教士本身就是擁有領地的封建貴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軟弱,加強了對德意志的掠奪。這一時期德意志的白銀產量很高,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貨幣單位),相當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每年稅收額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會榨取最嚴重的地區,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稱。這種搜刮,既不利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也不利于封建統治的財政收入。而教廷從德意志榨取的財富,歸根到底都來自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惡化了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選侯之外,還有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帝國的騎士,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羅馬教廷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維持其分裂割據局面。因此,經濟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統一,而政治不統一又影響經濟發展。德意志的社會矛盾十分復雜,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織在一起,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和羅馬教廷的矛盾成為一切矛盾的焦點, 天主教會引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普遍憎恨。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