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
專題九
[內容標準]
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
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學習要求]
1.了解戊戌變法前民族危機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和早期維新思想產生的史實。
2.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3.知道“公車上書”。
4.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特點。
5.簡述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6.分析百日維新的特點。
7.認同變法圖強、文明進化的價值觀。
8.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
9.知道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10.認識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1.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整體感知]
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形勢下,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政治運動。
變法在政治上具有資產階級民主色彩,如提倡官民上書言事。有關經濟的內容均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教育方面,開辦京師大學堂,各地普遍設立中小學堂,廢除八股取士,改試策論,開設經濟特科等,有利于西方文化的引進與傳播。但是變法法令中沒有涉及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的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政治主張。
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實行有利于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逐步變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在當時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的,有進步意義。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變法的失敗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知識清單]
一、醞釀中的變革
1.戊戌變法產生的背景
客觀原因:19世紀末《馬關條約》的簽訂和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導致中華民族的危機空前嚴重。
經濟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政治基礎: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思想基礎: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組織基礎:強學會、保國會等資產階級維新政治團體的建立。
推動因素:德國強占膠州灣等等。
2.康有為、梁啟超和嚴復的政治主張
思想家 主要著作或文章 思想主張、特點和影響
康有為 《新學偽經考》
《孔于改制考》 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變法思想,在中國思想界產生了極大轟動,奠定了維新派變法的理論基礎。
梁啟超 梁啟超曾擔任《時務報》的主筆.發表了《變法通議》等文章 反對封建官僚的因循守舊,主張變法圖存;主張興民權,核心是“以群術治群”。動搖了君主專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
發展。
嚴復 創辦《國闖報》,翻譯了《天演論》和《原富》等著作 把西方進化論學說和資產階級經濟學說系統地介紹到中國,用西方思想來解釋維新變法,為維新變法奠定了堅
實的理論基礎。
3.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過程
經歷了三個階段:宣傳變法——愛國救亡運動——進人高潮(百日維新)。
(1)著書立說,宣傳維新變法思想。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和嚴復等。(2)1895年“公車上書”,從理論宣傳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3)創辦學會、學堂、報館、書局,加強宣傳和擴大影響,爭取支持和參與,如《中外紀聞》、強學會、《時務報》等。(4)1898年成立保國會,提出“保國、保種、保教”的口號,推動了救亡運動的高漲,“百日維新”進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