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教學設計(精選2篇)
戊戌變法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了解或掌握19世紀末中國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的時間、條件和影響;早期維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活動,公車上書及其影響,強學會的性質和活動,保國會成立的時間、地點、發起者、宗旨,維新派同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內容和影響;戊戌六君子,戊戌變法的內容、影響和失敗的原因。
2.能力要求:(1)分析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應詔統籌全局折》的意義。(2)光緒在維新運動中的作用,頑固派破壞變法的經過,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3)比較林則徐、魏源、洋務派、維新派等改革派的思想。
3.情感目標:19世紀末,面對瓜分危機,中國社會各階級、各種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應。維新派把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與文化結合起來,同頑固派展開了一場大戰,把維新變法思潮推進為具有很大聲勢的政治運動。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一場愛國救亡運動、一次爭奪政權的斗爭、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康、梁、譚等既是新知識的傳播者,更是破壞舊秩序的身體力行者。
課時安排 2-3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分析:(1)康、梁的維新思想及理論著作是重點。康、梁的維新思想是當時中國人向先進的西方全面學習的思想。其集“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之精華,繼承發展了早期維新思想。其產生發展表明中國的思想領域又發生了重大變化,也說明在中國危亡之際,愛國知識分子挺身而出,擔負起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2)戊戌變法的內容、歷史意義和教訓是重點。這是康、梁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奔走呼號,努力奮爭的最終結果。改革內容雖與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遠,但還是涉及到社會的諸多方面,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變法雖然失敗,但其進步性、積極作用不可抹煞。
2.難點分析:(1)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是難點。學生掌握的史實有限,很難理解康有為在宣傳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時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2)戊戌變法的評價及對資產階級軟弱性的表現的認識是難點。戊戌變法的評價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分析理解、綜合、概括能力。需要教師向學生講清楚,戊戌變法的概念,或給學生以思路提示。對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表現,學生容易把階級(階層)與個人混為一談,認為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譚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犧牲的勇敢獻身性是相矛盾的。這需要教師在幫助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時強調階級與個人的不同之處。
課堂教學設計
師: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師:19世紀末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刺激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戰后不久,中國出現了資產階級的改良和革命。
(板書 第七節戊戌變法)
一、戊戌變法的背景
師: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性質的社會改良運動。結合前面所學的歷史,請思考:運動的發生和哪些因素相關呢?
生:(思考,討論回答)
師:翻開書,看看教材編寫者與我們大家的想法一致嗎?
生:(閱讀教材,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概括為政治背景和經濟背景,落實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知識點,分析初步發展的原因)
1.政治背景——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經濟背景——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師:救國圖存的戊戌變法是在中華民族危機嚴重的背景下出現的。康、梁為代表的愛國知識分子主張變法,主張救亡圖存。變什么?怎么救亡圖存?
二、康、梁的維新思想
師:什么是維新思想?“新”指什么?
生:(隨問隨答)
師:資產階級新思想的產生除與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相關以外,還與思想自身的演變繼承有關。康、梁的維新思想是在繼承了早期維新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思想基礎——早期維新思想
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教材,了解早期維新思想產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觀點和特點)
師:隨著外國侵略的加劇,中華民族危機加深,維新思想也在發展。并同救亡圖存結合起來,形成了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變法思想。具體內容是什么呢?
2.康、梁的維新思想及其理論著作
生:(閱讀教材,總結思考回答)
師:把大家回答的內容整理一下。
(1)主張在中國設立議院,召開國會,變封建專制為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
(2)主張鼓勵發展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
(3)主張興辦新式學校,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
(4)廢除科舉制,改變官制。
(5)依靠清政府,通過變法改革的方式實現上述思想主張。(停頓,可以讓學生再補充)我們再深想一個問題,在這些主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內容是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
師:發展資本主義的目的是什么?(停頓)使國家強大,同時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由此可見,康、梁的維新思想具有強烈的鮮明的進步性和愛國性。康、梁是如何闡述其維新變法思想的呢?
生:(閱讀教材,了解萬木草堂,理論代表作名稱及地位作用)
師:請一位同學把康有為理論代表作的主要內容介紹一下。
生。(朗讀教材中的小字內容)
師:破舊立新,這一破一立,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傳統思想大膽挑戰的精神和學習西方變法的強烈愿望。由此我們看出,康有為的維新思想的特點是什么?(讓學生把特點落實在教材上)我們仔細想想,康有為的維新思想為什么具有這一特點呢?為什么宣傳維新變法時要把西方的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結合在一起呢?
生:(分成四人一組,充分討論回答)
師:(為便于開闊思路,補充有關康有為的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受到嚴格的儒家教育,到香港游歷,思想發生變化的文字材料)
師:(總結,歸納學生的回答內容)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況下,這樣做就易于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當權者,特別是皇帝的接受。這反映了中國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不敢與封建思想徹底決裂。這樣看來,康有為是跪著造反。
3.公車上書和強學會成立
1895年,康有為來京參加會試,正值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日本逼簽《馬關條約》,康有為聯絡了在京參加會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請求“拒簽和約,遷都再戰,變法自強”——即公車上書。目的雖然沒有達到,但是這次愛國知識分子的大請愿對社會的震動和影響極大,確實說明維新思潮已發展為一場政治運動。
生:(思考思潮與政治運動的區別,隨想隨答)
師:為更好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維新派通過什么途徑,采取了哪些具體的行動呢?
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教材,插圖,總結途徑,落實主要的知識點,如《中外紀聞》、《時務報》、強學會,體會維新運動走向全國并蓬勃開展)
師:維新思想的傳播,引起了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對。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既有面對面的交鋒,又有通過發表文章,寫著作進行思想觀點、政治主張的辯論,較量。
戊戌變法教學設計 篇2
三、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
師:1898年1月24日大年初三下午三點,在總理衙門的西花廳,一方是李鴻章,榮祿,一方是康有為,在場的還有翁同龢等人。榮祿首先發難,講:“祖宗之法不可變!”康有為立即駁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時制宜,誠非得已!”
雙方的辯論,較量主要圍繞三個問題面展開的。
1.主要內容
生:(在事先準備的基礎上由六位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進行辯論)
2.實質與作用
師:這場論戰的實質是什么呢?
生:(分析回答)
師:論戰的作用有哪些呢?
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正確的結論與認識)
師:這場論戰說明了什么?反應了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從論戰的實質去思考)
生:(思考、討論回答)
師:(談自己的看法)說明正在成長中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要求分享政權的愿望,反映出他們有強烈的鮮明的愛國心,正義感。
師:(引導學生回憶林則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務派的洋務思想)這些思想與維新派的維新思想有什么異同點?
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主張、目的、特點、代表的階級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
師:維新派做了大量的準備,特別是思想輿論準備,目的是為了把其政治主張付諸于社會實踐,實現社會改良。而社會改良真能得以實施,還需要什么條件呢?(引導學生從改良的概念入手進行思考)
生:(討論、思考、簡單回答)
師:(總結學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維新派還要有具體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組織上的準備。(按學生的思路用充滿感情的語調講述)
1897年11月,德國強占了膠州灣,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全國人民反對,康有為從廣東趕到北京后,再次給皇帝上書(第五書)(打出第五書的主要內容)再次強調變法的緊迫感,重要性。上書仍未直接到光緒皇帝手中,但其內容痛切,在大小官員中輾轉傳抄,引起強烈反響。天津,上海的報紙公開發表——光緒看到了。準備召見,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員不得召見的祖制,遂改令遞送條陳,并下令:對康有為的條陳要隨到隨送,不得阻攔扣壓。——維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皇帝為什么支持變法呢?根據你們的了解考慮一下。
生:(思考、回答)
師:有的同學說他不愿意做亡國之君,有的同學說他具有改革意識,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師再補充一點,光緒皇帝也想通過變法從慈禧太后手中奪權,自己能真正掌權,因此下令康有為籌劃變法。
生:(閱讀教材掌握維新派的施政綱領,通過小字,體會理解《應詔統籌全局折》為什么是施政綱領)
師:維新派組織上的準備,體現在保國會的成立。
生:(閱讀教材,了解時間、地點、宗旨、性質)
師:在維新派的努力推動下,一場社會改良自上而下地開始了——戊戌變法,因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又叫百日維新。
四、百日維新
1.開始的標志
生:(閱讀教材,了解開始的時間、標志)
師:為能順利地推行新法,光緒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識的維新人士,組成了以維新派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師指導下閱讀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況和原因,教師對康梁等人的職權稍作解釋)
師:由此可見新政的詔書名義上是光緒帝發出的,實際上是維新派所為。
2.主要內容
(師生共同逐項分析主要內容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對百日維新評價的結論,理解康梁維新派力量弱小,只能采取漸進改革的策略;光緒帝不是維新派的皇帝)
師:在變法高潮時“上自朝廷,下自士人紛言變法”,一度出現了“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的政治局面。(打出教材引用的《戊戌政變記》中的一段材料,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解釋“封章”等含義之后設問)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說的是哪一項變法內容嗎?
2.對“舉國鼓舞歡蹈,爭求上書,民間疾苦,悉達天聽”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思考、討論回答)
師:新政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仍打擊了封建勢力,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激烈的反對和破壞。
生:(閱讀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勢力反對破壞變法的具體史實)
師:(強調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權在封建專制體制下的重大影響。這些史實說明了什么?(停頓)從中央到地方封建勢力相當強大,從而決定了變法注定失敗的命運。
五、戊戌政變
師:戊戌變法高潮時,雙方斗爭十分激烈,各種傳聞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帶盛傳慈禧太后將在10月份赴天津閱兵時,以武力強迫光緒帝退位。光緒傳密詔給康有為等人商量對策。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維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軍權的袁世凱。殊不知善于看風使舵的袁世凱卻出賣了維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了戊戌政變。
生:(閱讀教材,了解戊戌政變的具體內容。)
師:戊戌變法雖失敗了,但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六、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教訓
師:(講清戊戌變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評價歷史事件的思路)
1.性質
生:(由理解得出結論并落實在教材上)
2.積極作用
師:積極作用體現在什么地方呢?
生:(由理解得出結論并落實在教材上)
師:(強調進步性、愛國性)進步性——無論是政治主張,還是改良實踐,既符合當時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又順應當時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愛國性——挽救民族危亡本身就是愛國。救國是愛國的最集中的體現。為了救國,為了警醒世人,譚嗣同等人甘愿為變法獻身。
生:(朗讀教材的小字,了解譚嗣同的獻身精神。)
3.失敗的原因
生:(閱讀教材,了解原因)
師:同學們從中能否理解認識,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維新派為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為什么不敢發動群眾,把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
生:(回答)
4.教訓
師:由此我們得出什么教訓?
生:(總結教訓)
師:(總結本章節內容,讓學生把本節的重要內容的因果關系,演變過程用圖示的方法反映出來)
(教師也把自己所畫的圖示逐步地展示給大家。第一部分最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