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通用2篇)
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篇1
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課標內容要求:
(1)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2)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
(3)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識要點:
一、變法的歷史根源:
1、社會根源——列強的侵略和民族危機加深:必要性
(1)《馬關條約》簽訂,日本的侵略勢力開始進入中國
(2)經濟掠奪(資本輸出)奴役性借款:西方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擴張了在華的政治勢力
爭奪修筑鐵路和開采礦山的權利
在中國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在中國的一些城市開設銀行《馬關條約》
(3)列強瓜分狂潮: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4)中華民族危機加深
3、清政府統治危機:危機感
原因: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清政府的腐朽
表現:財政危機 原因:償還外債;自然災害
措施:增收節支
結果:成效甚微,政府支出有增無減
政治危機: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
4、經濟根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客觀條件:帝國主義侵略加劇,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擴大
愛國工商人士“實業救國”主張的推動
清政府調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許民間設廠,
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積極投資新式企業
表現:甲午戰爭后商辦企業、資本額都有較大增長,出現了一些頗具規模的廠礦企業
問題:民族工業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其發展困難重重
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奠定了基礎
5、階級根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6、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現: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
代表人物: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
目的:解救民族危難和緩和社會矛盾
早期改良思潮主張思想:兼采西學,變法自強
經濟:振興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通過“商戰”同外國資本主動脈義進行競爭
政治:學習西方先進的社會政治制度,設立議院。
影響: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形成社會思潮,為維新變法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康有為、梁啟超的思想:
1、康有為的活動:
(1)康有為的思想:
康有為:自幼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青年時期關心國家命運、留意西學
萌發變法思想:1888年,第一次上書光緒帝主張變法自強
闡述變法理論:人類社會三階段理念:“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
代表作:《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影響:為維新變法運動作了思想理論準備
(2)領導公車上書、創辦報刊和成立強學會,宣傳變法
①公車上書
起因:日本逼簽《馬關條約》
性質:中國近代知識分子(“舉人”)第一次以社會政治力量表現出的群眾性愛國政治行動
影響:使維新思潮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社會影響極大。
②《中外紀聞》
目的:擴大變法維新的影響,爭取更多支持
創辦:康有為等在京、滬、湘、津等地創辦《中外紀聞》等報刊,宣傳變法主張
③強學會
宗旨:研習西學,交流變法思想
成立、發展:1895年8月,康有為等在北京成立,得到中央和地方要員支持。不久,又成立了上海強學會
性質:維新派的政治團體
影響:維新運動迅速開展起來
3、梁啟超與《時務報》
梁啟超在上海活動:擔任《時務報》主筆,發表《變法通議》《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等文章
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改革科舉,培養人才,發展近代工業
影響:在上海掀起聲勢浩大的變法宣傳運動,大大推動了變法維新新思想的廣泛傳播
4、譚嗣同在湖南活動:發表《仁學》,參與時務學堂、辦《湘報》、學會等培養維新人才
影響:湖南維新運動蓬勃發展
5、嚴復在天津活動:發表《原強》等文章、創辦《國聞報》、翻譯《天演論》等
主張:借達爾文的進化論,闡明自己的維新變法主張
維新活動影響啟發民智、組織力量和制造輿論
維新變法新局面逐漸形成
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篇2
課 題
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3課時)
內容標準
⒈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⒉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
⒊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學習要求
⒈了解戊戌變法前民族危機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和早期維新思想產生的史實。
⒉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⒊知道“公車上書”。
⒋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特點。
⒌簡述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⒍分析百日維新的特點。
⒎認同變法圖強、文明進化的價值觀。
⒏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⒐認識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⒑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問題探究
教學
重點
難點
教學重點:戊戌變法前民族危機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思想特點
百日維新的特點;評價戊戌變法
問題
預習
⒈戊戌變法前民族危機加深主要反映哪幾個方面?
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⒊早期維新思想的主張有哪些?
⒋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的內容是什么?
⒌使維新思潮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的政治事件是什么?
⒍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⒎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學法指導
知
識
梳
理
一、背景
⒈《馬關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的加深(變法的必要性)
⑴《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日本開始侵入中國,刺激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野心。
⑵西方列強侵華方式的變化:
①經濟上:由商品輸出主到資本輸出為主
爭做中國債主,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擴張了在華的政治勢力;
爭奪在中國修筑鐵路和開采礦山的權利,控制了鐵路沿線的土地和資源;
在中國開設工廠和開設銀行
②政治上:瓜分中國
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結合課本中的表格和時局圖)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強的在華侵略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
③影響:
中國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西方列強與中國民族工業爭奪市場和修路,嚴重阻礙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中國的交通結構,促進中國交通的近代化并沖擊了鐵路沿線地區的自然經濟。
⒉清政府的統治危機的加劇
⑴支付賠款和興修水利和賑災導致財政赤字增大;
⑵清政府采取了節支增收措施,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
⒊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⑴原因:①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愛國工商者發出“實業救國”的呼聲;
③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許民間設廠。
⑵特點:民族工業基礎薄弱,數量少,規模小,阻力大。
⑶影響:①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臺;
②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行政治改革,為發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⒋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⑴早期改良思想(早期維新思想) ①代表人物: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 ②主張:振興商業,發展資本主義,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通過“商戰”同外國資本主義進行競爭;學習西方先進的社會政治制度,設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從 政治上保障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
知
識
梳
理③影響: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作了理論上準備。⑵康梁等維新變法思想①康有為:主要著作:《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創辦刊物《中外紀聞》思想主張:提出人類進化的過程要經過“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三個階段特 點:借用孔子的權威宣傳自己的變法主張,同時又從傳統道德尋找變法理論依據;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②梁啟超:主要著作:《變法通議》思想主張:變法圖強;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度);主張改革科舉制度,培養人才,大力發展近代工業。特點:明確提出明權思想,動搖了君主專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③嚴復主要著作:《天演論》思想主張:主張變法;批判封建制度和傳統觀念特點:借用西方進化論思想來闡述維新變法,為維新變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④譚嗣同的《天演論》和陳寶箴創辦時務學堂二、過程⒈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⑴方式:
①著書立說: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啟超的《變法通議》;譚嗣同的《仁學》;嚴復翻譯《天演淪》
②創辦報刊:康有為的《中外紀聞》;梁啟超的《時務報》;嚴復的《國聞報》
③上書:“公車上書”(標志著使維新思潮發展成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
④組織強學會: ⑤創辦學堂:時務學堂(1897年,陳寶箴創辦了時務學堂)⑥講學:康有為在廣州創辦萬木草堂⑵影響:①維新派通過辦報紙、立學會、興學堂等活動,傳播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起到了啟發民智的作用; ②在各項維新活動的過程中,一批維新派的領袖人物應運而生,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并由他們組織起了維新運動的主要力量,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基礎; ③學會、學堂、報紙、著述是宣傳維新思想的主要渠道,為維新運動作了輿論準備。在此基礎上維新變法新局面逐漸形。 ⒉從理論宣傳到政治實踐⑴原因: ⒈⒉⒊⒋⒌⒍⒎⒏⒐⒑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知
識
梳
理
①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②中國人民掀起了反瓜分,反侵略斗爭;
③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的積極宣傳變法和活動; ⑵表現:
①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 重申了國家面臨的嚴重危機,主張學習日本明治維新,進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緒帝的強烈共鳴。
②保國會的成立(1898年春),維新變法的浪潮激蕩全國。③各種改革力量的推動下,維新變法形勢進一步高漲。(具有愛國心的官員加入)⒊百日維新⑴開始變法: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宣布變法。 ⑵主要內容:
類別
頒布新法
改革舊制
政治 方面力行新政;鼓勵官紳士民上書言事精簡機構,裁撤冗員;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特權,令其自謀生計經濟 方面中央設立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獎勵農工商業的發展;舉辦商會、農會等民間團體;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文化 教育 方面普遍設立中小學堂,京師設立大學堂;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準許設立報館、學會;獎勵科學著和發明。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軍事 方面精練陸軍,改習洋操;添置船艦,擴建海軍。裁汰舊軍
⑶評價:
①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②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并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與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③措施中沒有維新派提出的“行憲法,大開國會、設立制度局”等主張,比實際宣言退步了。
⑷特點:①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并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加政治的可能性; ②百日維新顯示了光緒帝和維新派除舊布新的決心,損害了頑固守舊勢力的利益,但又沒有觸動封建統治的基礎,改革是不徹底的。三、戊戌政變⒈原因:
知
識
梳
理
⑴新政措施的推行觸犯了利益,遭到他們強烈抵制和反對
①慈禧解除翁同龢的軍機大臣職務;
②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控制京津地區;
③榮祿等人暗中勾結,密謀由慈禧太后訓政
⑵光緒帝反擊行動使新舊勢力間矛盾激化
①光緒帝革職了禮部兩名尚書及四名郎中,任命譚嗣同等“軍機四卿”;
②光緒帝和維新派拉籠掌握新建陸軍的袁世凱落空;
③游說西方列強支持變法沒有結果
⑶譚嗣同密訪袁世凱和光緒帝接見伊藤博文
⒉經過:
⑴慈禧宣布 “臨朝聽政”;
⑵囚禁光緒帝;
⑶屠殺譚嗣同、楊銳、劉光弟、林旭、楊深秀、康廣仁“戊戌六君子”。 ⒊結果: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全部被廢除,“百日維新失敗”。 四、歷史意義
⒈戊戌變法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希望通過改革,使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⒉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變封建君主專制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⒊戊戌變法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五、失敗原因
⒈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⑴維新派既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又脫離廣大人民群眾;
⑵寄希望于沒有掌握實權的光緒皇帝;
⑶對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勢力寄予幻想;
⑷缺乏反帝反封建勇氣,采取改良的辦法。
⒉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
⒊教訓:當時的中國和平改良道路行不通。
重
難
點
講
解⒈戊戌變法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意義: ⑴戊戌變法是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維新派揭露帝國主義企圖瓜分中國的陰謀,喚起了人們的近代民族意識,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⑵它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努力追求
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傳播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和科學文化,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
重
難
點
講
解
時代的到來。 ⑶它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過維新派的宣傳,維新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國人的心態也隨之改變,學習西學成為一種社會時尚,“變革”也成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⒉
⒊俄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戊戌變法三次改革的共同點:
⑴背景
①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歐美列強加緊了在全球的侵略和擴張,受到先進工業文明的沖擊。如俄國克里木戰爭的失敗、日本與美英等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和中國甲午戰后嚴重的民族危機。
②外部的危機激化了各國內部存在的各種矛盾;各國內部危機重重,腐朽落后的制度和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威脅著統治者的統治。如俄國農奴制是經濟、軍事落后的根源、日本幕府統治的危機和中國清政府的腐朽統治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
重
難
點
講
解
⑵內容相似
①經濟上,都大力引進西方先進科技,發展機器工業,或者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除障礙。俄國廢除了農奴制;日本實行殖產興業政策,大力促進工業化;中國維新變法也采取了許多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措施等。
②政治上,大都依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體制。如俄國的司法改革與地方自治;日本廢藩置縣,建立中央集權的體制;中國允許官民上書言事等。
③思想文化上,相應地提倡西方先進思想文化。主要是日本的文明開化和中國維新思潮。
⑶結局和影響
①日本取得了成功,成為世界五大強國之列;俄國改革步履蹣跚,矛盾重重,在兩次改革后仍背負著沉重的傳統包袱;而中國的改革由于民族危機的嚴重和資產階紉力量的弱小而尤為艱難。
②各國改革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近代化進程,對本國歷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⑷目的和性質
①俄國改革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改革成為大勢所趨的情況下為維護統治而進行的;
②日本改革是由代表新地主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明治天皇在推翻幕府統治后推行;
③中國戊戌變法是弱小的資產階級依靠封建的、沒有實權的皇帝,為挽救民族危機而推行。這些改革雖然結局各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都屬于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鞏
固
練
習
⒈轉折點成為權重重大歷史事件的代名詞。
⑴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被稱為是俄國歷史的轉折點。
⑵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并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
⑶梁啟超說:“戊戌維新,雖時日極短,現效極少,而實二十世紀中國史開宗明義第一章也。”
改革人物改革的任務歷史地位證據理由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改變落后現狀俄國歷史的轉折點改革后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明治天皇擺脫民族危機和發展資本主義日本歷史的轉折點,并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改革后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確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體制光緒帝擺脫民族危機和發展資本主義二十世紀中國史開宗明義第一章也推動了思想解放,激發了愛國意識和民族意識,開創了新的時代風氣和思想觀念等。
⒉19世紀中期的埃及、日本和中國,雖然所在地域不同,國情有異,但這些國家的有識志之士先后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對此有論者指出:對被侵略地區而言,問題表現得越來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難以抵御歐洲國家的入侵,要想繼續生存,就必須進行變革。……新的生產力的沖擊無可抵擋,它遲早要使人們認識到:只有接受變革,才有生存。這樣,在被征服地區,在那些有過高度文明的國家,現代化的進程就開始了。從19世紀中葉開始,現代化越出歐洲,向亞非大陸推進。
在這些國家,由于“傳統”和“變革”之間力量對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會、文化態度不同,因此現代化的道路不同,發展的速度的也不同。在多數情況下,現代化都從模仿西方的技術開始。
——錢乘旦《再論世界近現代史的主線是現代化》
根據材料并結合三國改革的史實回答:
⑴二國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和示范、民族危機的加劇、二國有識之士的大力倡導
(你如何理解三國改革“都從模仿西方的技術開始”,(2分)而且“現代化的道路不同,發展的速度也不同”?(4分)
模仿西方:日本:殖產興業(1分)中國:洋務運動“師夷之長技。”(1分)
道路和速度:日本——進行明治維新,成為亞州強國(1分)中國——發起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終未成功。(1分)(如有其他觀點,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⒊中國和日本都是亞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近代以來兩國的發展歷程既有相似也有不同,這些值得我們深刻反思。請參考所提供的材料,結合所學史實,以“改革與發展,發展與和平”為主題,選取一定的視角,撰寫一篇反思中日近代以來發展歷程的歷史小論文。(選題2分,觀點6分,史實6分,結構2分,文字2分)
注意:
⑴緊扣所給主題,突出個體理解;結合中外史實,注重材料分析;
2.結合中外史實,注重材料分析。
文章結構合理,文字流暢通順。
材料一 862年,他(高杉晉作──編者)乘千歲丸號船到達上海,親眼看到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慘狀,認為“中國人沒有控制上海的統治權,歐美人是事實上的統治者。”他指出中國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識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證據為,彼不造能闖過萬里波濤之軍艦,也不造能防敵于數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國志士所譯之《海國圖志》等亦均絕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說。因循茍且,空度歲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認為日本只有堅決反對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國之覆轍”。這就加強了他要為日本民族獨立斗爭的決心。他于1862年8月歸國,立即成長為長州攘夷派的急先鋒。
──《明治維新史》,伊文成、馬家駿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頁
材料二 早在1855年,歐美列強向日本大舉侵略的時候,吉田松陰曾說:“俄美講和一定,吾方決不毀約,失信于夷狄……其間培養國力,割易取之朝鮮、滿洲(中國東北)、支那(指中國),即從朝鮮、中國奪取土地,來補償從歐美所受到的貿易損失。”
──《明治維新史》,伊文成、馬家駿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55頁
材料三 在中日兩國多年的交往史上,中日友好是主流。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xx年9月3日,北京)
材料四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亞洲,亞洲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中國將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同亞洲各國共創亞洲振興的新局面,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在博鰲亞洲論壇xx年會開幕式上的演講:《中國的發展,亞洲的機遇》(xx年4月24日,海南博鰲)
答案要點:⑴選題:分兩個層次評分:所選視角或題目與所給主題相符,確切明了,為滿分;所選視角或題目與主題基本相符,但不夠確切,1分
⑵觀點:改革是促進社會進步發展的重要方式,歷史上中國和日本都曾通過改革的方式尋求強國之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向強大之后,不斷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給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中國則主張和平崛起,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可從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作用、日本的侵略行為、中國的主張、時代主題等方面進行反思(6分)
⑶史實:所選史實典型與充實。(6分)
⑷結構:層次分明、文章連貫。(2分)
⑸文字流暢,通順。(2分)
材料一 (日本明治維新時)改革的動力是西化……英國模式自然作為鐵路、電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紡織工業以及許多商業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國模式用來改革法制,改革軍事(后來采用普魯士模式),海軍當然還是學習英國;大學則歸功于美國。日本聘請的外國專家——在日本人的監督下——從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的選擇就困難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現了一股反對極端西化、極端自由化的勢力……(他們)實際上是想制造一個新的以崇拜天皇為核心的國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
材料二 康有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維新的要義為藍圖,在中國推行變法。但是沒有認識到日本與中國的國情不同,所處的國際環境不同等許多特點,而是機械地照搬日本的經驗,只是從形式上學習,并沒有掌握明治維新的真正“要義”。 ――《成敗得失-戊戌維新與明治維新的比較》
請回答:
⑴日本能夠順利向西方學習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⑵日本是怎樣學習西方的?有什么突出特點?
⑶材料二對戊戌維新作出了深刻的評析,你是怎樣理解的?
⑴推翻了幕府的統治,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
⑵經濟:殖興產業,發展資本主義新經濟。政治:廢除舊體制,頒布1889年憲法,確立近代天皇制。軍事: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備軍。教育:進行教育改革,倡導“文明開化”,建立了近代教育體制。特點:向西方學習規模大,領域廣;學習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盤西化;而是結合日本國情,有選擇地、有側重地學習、借鑒。
⑶中國的封建政權依然存在,而日本則推翻了幕府統治;明治維新時西方列強剛踏上日本領土,勢力較小,而戊戌維新時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狂潮,決不會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在日本改革派的勢力強大,而中國的維新派依靠清政府無實權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再者日本的改革措施得力,中國的改革措施則缺乏實質性的內容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