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
總課題
高二歷史選修1 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課題
第1課 戊戌變法的背景
課型
新授
課時
1課時
備課方式
集體
備課時間
三 維 目 標
知識
與能力
1、 學習《馬關條約》的簽訂與民族危機的加深,了解西方列強侵略方式的變化及影響。 2、 學習清政府的統治危機,理解經濟、政治危機之間的關系。 3、 理解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與戊戌變法出現之間的關系。 4、 比較分析中國民族危機的加深與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戊戌變法運動出現之間的關系。過程
與方法
問題探究、比較分析、情境再現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先進的中國人進行艱難的探索,來挽救民族危亡,從而激發學生高尚的愛國熱情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課標要求
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教學方法
講解法、問題探究法學法指導
閱讀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重點說明
甲午戰爭后列強對華侵略方式的變化及危害;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舉步維艱的原因。難點突破
戊戌變法產生的社會背景。自讀提綱
一.《馬關條約》的簽訂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侵略方式 2、表現: 3、影響: 二.清政府的統治危機 1、原因: 2、措施: 3、結果: 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初步發展 1、原因: 2、特點: 3、影響:教學流程設計
新課導入設計:: 聯系必修1的內容,讓學生回憶《馬關條約》內容,指出甲午戰爭及《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加強了日本在遠東的國際地位,也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從而刺激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爭奪,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紛紛在中國強租港灣和瓜分勢力范圍,造成了中國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教與學札記
知識綱要設計
教與學札記
一、民族危機的加深 《馬關條約》的簽訂后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中國,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危機,救亡圖存成為各個階級的共同愿望。 △《馬關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對華侵略進入經濟上資本輸出為主、政治上瓜分中國為主的新階段。 ⑴經濟上:資本輸出的方式:政治借款;修筑鐵路和開采礦山;開設工廠和銀行。 資本輸出形式危 害政治性貸款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經濟和政治搶奪路權列強控制交通大動脈,掠奪中國土地和資源,勢力深入中國內地開采礦山掠奪礦藏,使中國重工業無法發展開辦工廠占有市場,壓制民族工業的發展開設銀行銀行變成了帝國主義壟斷資本在中國的大本營,控制了中國的貿易和金融⑵政治:瓜分中國的表現: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時局圖》)國別
租借地或割占地
勢力范圍
實質
影響
德國(腸)
膠州灣
山東
是中國向殖民地過渡的形式
標志著列強瓜分中國的高峰
俄國(熊)
旅順和大連
長城北和新疆
法國(蛤蟆)
廣州灣
兩廣和云南
英國(虎)
“新界”和威海衛
長江流域
日本(太陽)
中國臺灣和澎湖列島
福建⑶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 影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戊戌變法是民族危機加深的直接產物 二、清政府的統治危機 《馬關條約》的簽訂后清政府為解決財政危機增加稅收,導致人民負擔沉重,使得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根據激化,統治危機進一步加深。 △《馬關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出現財政危機的原因:巨額賠款、戰后借款、自然災害擴大了財政赤字。 △清政府解決財政危機的措施: ①增加稅收額度,加強鴉片稅的管理、增加商稅 、擴大納官;放松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②降官員薪俸、裁減軍隊。 三、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隨著甲午戰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一方面為戊戌變法奠定了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另一方面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行政治變革,改善社會環境,為發展民族資本主義開辟道路。 △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⑴原因:a、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沖擊了中國落后的社會制度,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也傳播先進的生產方式,從而為中國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 b、一些愛國人士深感甲午戰敗之辱,把發展工業當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發出“實業救國”的呼聲; c、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后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注意:戊戌變法的目的:⑴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展資本主義(根本目的)、救亡圖存(首要目的);⑵地主階級中的愛國官僚和光緒皇帝:挽救清王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