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學案
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學案
【雙基梳理】
●戊戌變法
1、背景:①民族危機:甲午戰爭的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激發了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②經濟基礎: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③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④思想基礎:西方近代思想傳入;資產階級維新思潮的興起。
2、過程:
(1)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從理論宣傳走向政治實踐。
(2)創辦報刊和學會,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推動了維新變法局面的形成。
(3)施政綱領:《應詔統籌全局折》成為維新派的施政綱領。
(4)百日維新:①政治方面:準許官民上書言事。有利于中國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參與政權。②經濟方面:保護農工商業的發展;獎勵創造發明。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文化教育方面:開辦京師大學堂;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有利于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④軍事方面:實行征兵制;添設海軍。有利于抵御外侮和加強對人民的統治。
3、失敗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于弱小(根本原因),而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維新派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又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寄希望于沒有掌握實權的光緒帝和極少數帝黨官僚,甚至對帝國主義列強也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維新派策略比較激進,缺乏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改革過程中善后措施沒有跟上,有些改革措施缺乏可操作性。還有維新派急功近利,鋌而走險。
4、影響:
(1)積極:
①戊戌變法的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②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變封建君主專制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提倡興辦近代工業,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
③戊戌變法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為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維新運動留下的許多遺產,如變革觀念、提倡女學,改易風俗等,對促進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2)性質: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3)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漫長而又坎坷。
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課堂鞏固】
(xx年福建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憲法,地遠俗殊,變久跡絕,臣故請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為政法也。然求其時地不遠,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時,若名書佳畫,墨跡尚存,而易于臨摹,如宮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鋪設,則莫如取鑒于日本之維新矣。
……考其維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義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國是,二曰立對策所以征賢才,三曰開制度局而定憲法。……日本之強,效原于此。
——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憲法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書說,英國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國的需要,普魯士的政治制度卻比較接近日本的國情,……日本在制憲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調是:“按普魯士方式組成一個不向國會負責的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