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學案
——摘編自錢乘旦《論明治維新的失誤》
(1)據材料一說明康有為建議光緒帝“取鑒于日本之維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這份奏折在戊戌變法中的地位。(6分)
(2)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康有為主張效法日本“開制度局而定憲法”的實質及其局限性。(4分)
【課后提高】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康有為在受光緒皇帝召見時稱:“泰西講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強,吾中國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變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則蒸蒸日上,富強可駕萬國。”
——摘自《戊戌變法》
材料二 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共計發布各種變法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足夠幾年吃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發了極大震動,不僅頑固派堅決反對,而且不少維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黃遵憲也難以接受,帝黨領袖翁同龢也斥之為“說經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緒皇帝下令毀版。
——摘編自《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變政,首在裁官。京師閑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余處,連帶關系,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夢蕉亭雜記》
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康有為希望“變法三年可以自立”的歷史背景。(6分)
(2)戊戌變法的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據上述材料,分析維新派在變法中的失誤之處。(4分)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的一次轉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轉換。現代化用工業生產力取代農業生產力,在此基礎上引發了社會的整體變動,從而實現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現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領域首先邁出的……政治條件的成就給經濟發展創造了前提,工業革命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啟動的。……工業革命一旦在某個國家開始,現代化的壓力就形成了,迫使與它相鄰的所有國家緊緊跟上……現代化在動蕩中迅猛推進。……對被侵略地區而言,問題表現得越來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難以抵御歐洲國家的入侵……它遲早要使人們認識到:只有接受變革,才有可能生存。……從19世紀中葉開始,現代化躍出歐洲,向亞非大陸推進。
——摘編自錢乘旦《世界現代化進程》
材料二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國機器制造監統計表
時間 企業數 工人數量 產值(千盧布)
1860 99 11600 7854
1879 287 4 51937
材料三 1888—1894年日本工廠蒸汽機數量變化示意圖
項目 1888年 1894年
工廠數 1691 5985
蒸汽機數 409 1808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概括“現代化”的基本含義。(不得摘抄原文)
(2)19世紀50年代哪一事件的發生使俄國“倍感現代化的壓力”?為打破現代化的瓶頸,“緊緊跟上”現代化浪潮,亞歷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據材料二,概述此舉對俄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3)在“現代化躍出歐洲”,向亞洲推進的過程中,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結合材料三,指出日本政府為推進工業化而采取的經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