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學案
(4)俄、日兩國走上現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特點?你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示?
【參考答案】
【課堂鞏固】
(1)理由:歐美各國距中國較遠,習俗與中國不同,變革的時間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國較近文化習俗相似,維新時間較近,成效顯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為維新派的施政綱領。
(2)實質 :變革政治體制,建立君主立憲制。局限性:該主張不適合當時中國的國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體制帶有濃厚在專治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課后提高】
(1)西方和日本變革取得成功;甲午戰敗,中國民族危機加深;康有為希望通過變法,獨立自強,盡快擺脫被瓜分的命運。
(2)變法過程中急于求成;變法內容上貪大求全;觸動了既得利益者,樹敵過多;變法理論有偏激之處,內部意見分歧。
【課后提高】
(1)含義: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為主要表現之一的社會轉型過程。
(2)事件: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
措施:1861年簽署廢除農奴制的“二一九”法令。
影響:大大擴大了俄國自由勞動力的來源,有利于工業革命的發展。(只答“促進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給一半分)
(3)措施:改革幣制,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的貨幣;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實行地稅改革;推行“殖產興業”政策,發展資本主義新經濟;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
(4)共同特點:都采取改革的方式。
啟示:與時俱進的改革推動著現代化進程。
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分析比較】
1、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成敗原因比較:
(1)社會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續而猛烈;新興的階級力量相對較強;統治階級內部發生較大的分化。中國方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很不充分;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比較強大。
(2)領導力量:日本——中下級武士擁有較大武裝力量,通過武裝倒幕使天皇掌握實權,改革的阻力相對小。中國——改良派不能發動群眾,寄希望于毫無實權的皇帝,雖然頒布一系列改革詔書。但根本無法實施。
(3)國際環境:日本——明治維新期間,世界處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爭奪殖民地的高潮還未出現。西方列強正加緊侵略中國,客觀上也為日本發展資本主義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國——維新變法期間,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迫切需要開拓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樣的情況下變法圖強,為帝國主義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