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
人類歷史發展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充滿了復雜性與多樣性
個
人
教
學
反
思
新課標選修一5—9單元檢測題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馬丁·路德認為人們唯一信仰的神圣權威是a、上帝 b、教會 c、《圣經》 d、教皇2、1555年,德意志新舊教諸侯簽訂和約所確立的原則是a、“教隨國定” b、路德派新教成為將來德國的國教c、“因信稱義” d、在《圣經》面前人人平等3、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都主張“因信稱義”。下列對“因信稱義”的解釋,不正確的是a、靈魂得就取決于表面禮儀 b、靈魂得救取決于心中的信仰c、否定了教皇和僧侶的特權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4、宗教改革的實質是a、新教各派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斗爭 b、天主教會內部各派爭權奪利的斗爭c、封建君主擺脫羅馬教廷的斗爭 d、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5、被稱為“羅馬教皇的奶牛”的歐洲國家是a、意大利 b、西班牙 c、德意志 d、英國6、穆罕默德?阿里對土地改革的措施不包括a、取消包稅人的免稅地 b、沒收違規宗教地產c、將全國土地平均分配 d、確立土地私有制度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國洋務運動的相同點不包括a、都創辦了軍事工業 b、都創辦了民用工業c、都改革了政治體制 d、都建立了新式海軍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a、維護了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b、促進了埃及的統一和振興c、改變了埃及的社會性質 d、遏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9、在阿里改革失敗后,對埃及進行激烈爭奪和滲透的國家是a、英法 b、法德 c、英俄 d、英奧10、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在客觀上a、維護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 b、鞏固了沙皇專制統治c、使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d、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步伐11、農奴制改革后,俄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是a、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b、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矛盾c、落后的政治體制與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矛盾 d、廣大人民與沙皇專制政權的矛盾12、促使俄國1861年改革發生的導火線是a、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b、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度c、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的失敗 d、社會矛盾的尖銳和激化13、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1)造成資本的集中(2)擴大了國內市場(3)提供了自由勞動力(4)強化了中央集權a、(1)(2)(3) b、(2)(3)(4) c、(1)(3)(4) d、(1)(2)(3)(4)14、之所以說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主要是因為它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農民 b、使農民獲得了土地c、動搖了俄國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 d、從根本上推動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5、俄國1861年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列寧說它也是“對農民進行的殘酷掠奪”,這主要是指a、農民須用錢購買商品 b、農民被迫出賣勞動力c、農民許用高價贖買份地 d、農民成為商品16、“大凡國之強弱,決定于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則系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勵人民之工業”。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日本政府決定a、廢藩置縣,取消武士特權 b、推行“文明開化”政策c、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 d、大力發展近代工商業17、通過推行改革使國家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是a、亞歷山大二世 b、明治天皇 c、俾斯麥 d、甘地18、明治維新中推行的“文明開化”政策的核心是a、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b、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實現形式上平等c、政府大力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d、提倡武士道精神,力爭實現民族振興19、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中,對社會的持續發展和進步最為關鍵的是a、廢藩置縣 b、發展近代教育 c、實行征兵制 d、廢除土地買賣法令20、中、下級武士之所以能成為倒幕運動的領導力量主要是因為a、資本主義相對薄弱 b、日本有尚武傳統,武士階層更具有號召力c、封建專制統治異常穩定 d、中、下級武士已經演化為資產階級21、日本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沒有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主要的原因是a、明治政府的領導者與封建制度聯系密切b、資產階級還沒有克服封建專制主義c、倒幕中日本人民沒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d、1889年的日本憲法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22、日本明治維新中廢藩置縣的實質是a、調整國家行政建制 b、消除封建割據狀態c、完善政府管理職能 d、確立土地私有制23、倒幕派的主力是a、中下級武士 b、西南諸藩的大名c、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 d、城市貧民和手工業者24、戊戌變法運動最深遠的歷史影響在于a、促進思想啟蒙 b、發展資本主義c、推動政治改革運動 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25、維新變法運動時期,康有為主張“我朝變法,但采鑒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實行a、君主專制 b、聯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憲制26、康梁維新派提出先后西方學習,推動“百日維新”,但真正得以實施的措施是a、按西法編練新軍 b、設制度局,為新政立法c、進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機構,裁汰冗員27、19世紀末康、梁維新派提出的救國圖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厚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b、設議院,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c、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d、用民主取代專制,用科學掃蕩迷信28、19世紀末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危機加深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b、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d、康、梁等的宣傳活動29、戊戌變法失敗的最主要的客觀原因是a、袁世凱出賣維新派 b、光緒帝被囚禁c、封建頑固勢力非常強大 d、帝國主義的破壞30、1898年,康有為等人組織保國會,其宗旨不包括a、保國 b、保民 c、保種 d、保教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曾說過:“我不愿農民過得優厚,但我要防止俄國暴動。我認為,我們把農民同土地割裂會點燃俄國。假使要我簽字連同土地一起解放農奴,我寧肯把手指砍掉。” ──《蘇聯史》材料二:對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權的地主,在農民向他履行規定的義務的條件下,讓農民長期使用他們所居住的房屋,此外,為了保障農民的生活,并使他們能象政府履行義務起見,讓他們長期使用法令中所規定的一定數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屬地。使用份地的農民必須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規定的義務。在這種過渡狀態下的農民稱為義務農。 ──《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農民這樣獲得一定數量的私產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完全自由的農民。 ──《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四:農民未能正確理解陛下賦予他們的權利,他們還希望獲得絕對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貴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強制和嚴厲手段,才能使農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廳報告》請回答:(1)材料一中,亞歷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4分)為什么會有這種矛盾心理?(2分) (2)據材料二、三,說明這兩種農民在權利方面的區別。(6分) (3)材料三中隊農奴法律地位變化的結論是否符合實際?(6分) (4)依據材料四,說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4分) 32、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法兩國已形成一套較為健全的議會民主制度。請分別說出這時俄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是怎樣的(4分),與英法的主要差異是什么(4分)?從這四個國家由封建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所走的道路,分析造成這種差異的歷史原因(10分)。說明:答題時要注意概括論述,不要羅列具體過程。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5:caadc 6—10:ccbad 11—15:ccddc 16—20:dbaba21—25:aaaad 26—30:dbacb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1)矛盾:給農民土地,但不徹底解放農民;既防止農民暴動,又要維護農奴主的統治。原因:由亞歷山大二世的階級屬性和被迫進行改革而決定的。(2)暫時義務農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數量土地的權利,還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農民則完全擺脫了地主的控制,且擁有私產。(3)不符合實際。這部分農民手指與控制社區管理的地主,農民對地主的依附關系仍存在。(4)維護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統治,防止農民起義。32、(1)俄日體制:俄國為沙皇專制,日本為天皇制。(2)主要差異:英法為民主政治體制,俄日為專制主義體制。(3)歷史原因:英法的過渡道路是資產階級革命,對封建制度改造比較徹底;俄日的過渡道路是資產階級改革,對封建制度改造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