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教案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的內容,加強學生對德意志分裂狀況的感性認識。
(3) 馬丁•路德立志改革。
馬丁•路德是德國宗教改革的先驅和領袖。青年時代的路德,系統地學習了天主教神學,研讀了圣經, 15xx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羅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朽糜爛,使他對教會的說教越來越感到懷疑,萌發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xx年,馬丁•路德獲神學博士學位,并被任命為維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長和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他利用大學的圖書館潛心研讀《圣經》,從《圣經》中悟出了“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經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權威,立志要通過改革,實現民族復興。
(4)教皇兜售贖罪券,馬丁• 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以維修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這成了宗教改革導火線。天主教認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寵愛,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贖罪,才能獲得“免罪罰”。因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勞無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們的多余功勞,形成了教會的“功勞寶庫”。個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補罪,教會可以從功勞寶庫中取而贈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對教徒施行“大赦”。14世紀以來,這類“免罪罰”的方式,逐漸演變成出售贖罪券的方式來進行。當時教皇特使宣稱,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柜,靈魂即刻應聲升入天堂。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以驚人的勇氣在維登堡教堂門上貼出了《關于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簡稱“九十五條論綱”,就贖罪券問題提出異議,要求進行爭辯。他在論綱里說:教皇無權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確證上帝對罪愆的赦免;當錢落入錢箱丁當一響,貪婪和愛財的欲念就會增加;基督教徒凡誠心懺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罰。他還指出,符券販賣者們關于免罪之道所作的胡亂宣傳,會影響人們對教皇的尊敬,比如說,人們會問:既然教皇比當代最富有的人還富有,為什么他不拿自己的錢財來修繕圣彼得大教堂,而要用貧苦的信徒們的錢財呢?路德提出論綱的時候,并沒有公開反對教皇,也沒有想到要發動大規模的改革運動,但實際上論綱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權威。所以,論綱尤如“放出閃電”傳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廣泛討論,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接著在西歐引起強烈的反響,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部分諸侯也支持路德,羅馬教廷對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詔書,勒令路德在60天之內悔過自新,否則將開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對威逼利誘毫不動搖,在擁護者的贊美聲中把教皇的詔書付之一炬。在1521年的帝國會議上他據理力爭,毫不讓步。他聲稱“我堅持己見,決無反悔!”這擲地有聲的話語,充分表達了當時德意志人民要求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心,也極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歐各國的人民,他們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說由路德點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歐各國已成燎原之勢。
本目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也是理解本課內容的關鍵。建議教師用提問方式,提出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問題一、資本主義發展需要哪些基本條件?16世紀初,德意志的經濟狀況如何?問題二、羅馬天主教會是如何對德意志進行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的?對德意志有何影響?問題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什么?開始標志是什么?“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有什么意義?問題四、你認為改革家應該具備哪些意志品質?馬丁•路德是否具備這些品質?請舉例說明。然后組織學生閱讀、討論,逐個解決問題,使學生明確16世紀初,德意志經濟有了顯著發展,在一些工業部門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但是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德意志經濟的分散影響了政治上的統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會對德意志的勒索和搜刮,所以擺脫教會的壓榨和束縛,建立民族教會,是德意志各階層的普遍要求,也是德意志資本主義必不可少的條件。通過以上教學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