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英國工業革命
第9課 英國工業革命
〔教學目標〕
1 知道工業革命進程中的重大發明,理解工業革命的歷史條件和影響。
2 閱讀分析圖片、文字資料,逐步掌握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
3 分析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積極、消極影響,逐步形成辨證分析事物的方法。反思工業革命的負面影響,養成關注社會的人文情懷。
〔重點與難點〕
重點:工業革命的影響及評價
難點:工業革命爆發的條件
說明:
1. 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初中已有涉及,高中階段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已具備一定基礎,探討工業革命這一本身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極具深刻影響的歷史事件極其必要。
2.學生對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較難形成完整概念
〔教學設計〕
1 、導入新課
運用1851年倫敦世博會視頻資料,導言:
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在倫敦召開,它向世人展示了工業革命的成果、工業革命的偉大。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工業革命引領著英國走向現代化,引領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
運用1851年倫敦世博會視頻資料,聯系英國工業革命的史實,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形象生動地展現工業革命的偉大成果及革命性影響:引領人類進入工業社會,點出本單元主題——工業社會的來臨。
2、工業革命的歷史條件
教師提出一個總的問題: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在英國發生?然后通過圖片資料、課文文字資料的展示,層層設問,分析工業革命的歷史條件:
(1)教師出示材料一,請學生朗讀,提問:《壟斷法》的推行對英國工業革命的到來產生什么作用?
(2)教師出示漫畫一、二、圖片一,材料二(學生朗讀),啟發學生概括工業革命發生的可能條件。
(3)教師對英國工業爆發的必然性進行小結。
本環節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理解工業革命爆發的前提條件,理解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的歷史必然性。讓學生理解:工業革命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獲得較大發展基礎上的技術革新。引導學生掌握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政治前提、可能性(資金 勞動力 市場 勞動分工和技術條件)和必要
性(市場)諸要素考慮問題。這些前提和條件是當時其他國家所不曾具備的。同時培養學生從圖片中提取歷史信息的探究能力。
(1) 第一問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資產階級政權建立對促進工業革命的作用。1688年光榮革命后建立的資本主義君主立憲政府積極推行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策,尤其是《壟斷法》的推行,建立創新的激勵機制,有力地促進了生產技術的革新,從而為工業革命提供政治前提。這種機制也為英國社會的進步起到深遠的影響。
(2)漫畫、圖片和文字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工業革命發生的可能條件:圈地運動中的失地農民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自由勞動力,通過海外殖民和奴隸貿易,積聚資本、開辟國外市場。手工工場的發達表現在實現精細的分工、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的養成。發達的勞動分工是“勞動生產力最偉大的進步”(亞當﹒斯密),使機器的發明成為可能,熟練工人則憑借豐富的經驗成為機器的發明和使用者。這樣,發達的手工工場為工業革命提供勞動分工和技術條件。
(3)18世紀英國的殖民霸主地位使它擁有了廣闊世界市場,手工生產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而市場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利益極大激發技術革新的熱潮,這成為工業革命強大的經濟驅動力。這些前提和條件是當時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所以,在這些多種因素的合力推動下,一場技術革命首先在英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它表面平靜,但威力絕不遜色于任何一次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