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英國工業革命
3工業革命的進程。
本教學環節包括:工業革命的含義、進程、擴展。
(1)教師通過對材料三的分析,引導學生概括工業革命的含義。
(2)在學生初中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教師設計問題,采用“講議”結合的方法,簡述工業革命進程,重點分析技術革新各環節的相互推動作用。
(1)工業革命的含義:工業革命實現了手工勞動向機器大生產的轉變,手工工場向現代工廠制的轉變。(兩個轉變—生產方式、生產組織形式)。同時培養學生分析文字資料的能力。
(2)工業革命進程。讓學生理解:工業革命發展的各個環節是互動的。深刻理解工業革命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具體步驟如下:
教師先概述工業革命的開始:工業革命是手工生產向機器大生產的轉變,開始的標志是機器的發明和使用。在英國,首先發生在棉紡織業。棉紡織業是新興行業,較少受舊的行規的束縛;它是輕工業,投資少、見效快、利潤高。1764年織布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手搖珍妮紡紗機,標志工業革命在英國的開始,時間是18世紀60年代。鐘表匠阿克萊特建立第一個水力紡紗廠標志現代工廠的誕生。同時,“水力”解放了“人手”,但受制于自然,技術革新要求解決機器的動力問題。
教師提問:萬能蒸汽機是怎樣研制成功?瓦特的研制與珍妮機的發明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回答:珍妮機的發明依靠的是工匠的經驗,格拉斯哥大學儀器修理工使瓦特具備了實踐經驗,牛頓則給予了科學知識、格拉斯哥大學教授布萊克提供直接的理論幫助。在人類長期生產過程中,一直遵循:生產中積累經驗,從經驗中發明技術,從技術中產生科學。萬能蒸汽機的的研制是科學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轉化為生產力的結果。它適用于各種生產工廠,效率高,運行安全可靠,稱為“萬能蒸汽機”
教師概述工業革命的發展、完成:蒸汽機的推廣需要強大的能源和堅固的金屬材料,這推動了煤炭業和鋼鐵業的發展。工業生產的發展又需要解決運輸問題,蒸汽汽船的使用 ,蒸汽機車的發明,鐵路的興建加快工業化的進程。工業革命的進程是是各種技術革新的傳動到互動的過程,最終實現生產的機械化。19世紀中葉,英國建成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為核心的現代工業體系。標志工業革命在英國的完成。
(3)教師運用地圖,略述工業革命在歐美的擴展。
(4)教師出示材料四:提問:“分工、水力、蒸汽力”這三個偉大杠桿“偉大”在哪里?
引導學生得出:分工—機器發明成為可能;水力—解放人力;蒸汽力---擺脫自然的制約這是人類認識、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工業革命所產生的雷霆萬鈞版的力量使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生產方式。
4、工業革命的影響
(1)教師運用圖片二、三、四、五、六、資料五:引導學生概括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培養學生分析史料能力,形成論從史出的觀念。
(2)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探討:評價工業革命的影響。幫助學生形成辨證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3)教師在分析工業文明所帶來的消極后果時,聯系xx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會徽,引導學生反思。
本環節教育讓學生認識工業革命的影響:
積極方面——對人類社會:創造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產力,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對英國:稱為“世界工廠”,奠定19世紀稱霸世界的物質基礎;引起產業結構、階級結構的變化,加速城市化,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城市化,生活質量總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