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案1
專題教學總體設計思路本專題教材概括了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對于不同經濟形態和不同產業部門的形成過程和基本特征也有所說明。通過本專題的教學目的,期望學生掌握中國古代經濟史的基本知識,能夠分析和總結中華民族在經濟創造和經濟積累方面對于人類歷史進程的作用及其影響。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能夠加深學生對現今中國經濟條件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展望中國的經濟前景。總結古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到我們民族歷史的光榮,也可以看到傳統經濟結構的弊病。熟悉有關歷史事實,對于中國經濟建設正確發展方向的認識,是十分有益的。豐富有關經濟史的知識,回顧歷史上勞動人民及其杰出代表在生產中的發明,提高學生自身的創造性和進取性等基本素質,對于他們在未來經濟實踐中的成功,也是必要的。
中國今天的經濟發展是在過去的經濟基礎上實現的。中國經濟進步在許多方面依然受到傳統經濟形式的制約。通過教學,除了使學生獲得古代中國經濟史的基本知識以外,還應當鼓勵學生聯系現實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本專題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說明農業是中國古代的主體經濟形式,農業技術的成熟和農業管理方式的完備,成為中國古代經濟形態突出的特征之一。中國古代農耕生產是以個體經營為主的。千百年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基本形式。
2.說明手工業經濟和商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難點:
由于本專題教學的年代跨度相當大,內容涉及經濟生產和經濟生活的諸多領域,例如手工業經濟就涉及多種產業,而教材的容量有限,教學中應當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以往所學得的知識,利用課外獲得的諸種相關信息,以深化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古代經濟史中,由于史書記載簡略以致許多歷史現象不能十分明朗。對于這些問題教師應當指導學生盡可能地利用文學史料、地方史資料和文物考古發現,闡釋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利用這些條件,應當以學生最熟悉的,距離學生生活區域最近的,以及最新發現的資料為主。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幫助學生進一步鍛煉研讀古文和查閱有關工具書的能力,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也應當幫助學生掌握初步的文物知識。
■一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國遠古時期,農業占據了經濟的主導地位。進而了解中國古代就有了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
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農業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進,從而認識到工具的變革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進和發展,進而知道古代中國的農民承受的沉重負擔。
深入了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問題,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兩個不同的階級;了解中國古代的土地集中現象和幾種典型的土地制度。通過了解中國古代水利事業的發展,并結合課本中的歷史圖片認識幾個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過對課本內容的學習,找到古代中國農業占據主導的經濟地位的原因,鍛煉學生的歷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過對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的了解,理解工具變革在生產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