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江蘇省阜寧中學xx屆歷史一輪復習教學案必修一•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考點三: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內容標準】
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教學要求】
1. 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主要史實。
2. 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考試說明】
1、二月革命
2、《四月提綱》
3、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4、十月革命勝利的意義
【考點解讀】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歷2月23日)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政體,結束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性質上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
二月革命勝利后,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特殊局面。一個是占主要導地位的、掌握全部政權機關實行資產階級專政的臨時政府;另一個是監督性的、直接依靠武裝的工人和士兵、體現工農革命民主專政的工兵代表蘇維埃。但這種情況并不能維持長久,它只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過渡現象。
2、《四月提綱》
1917年4月,長期流亡國外的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回到俄國。在布爾什維克會議上,列寧發表了演說,這一演說后來被稱為《四月提綱》。它全面分析了俄國革命的特點、前途等重大問題。列寧認為,當前形勢的特點和無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由于無產階級的覺悟和組織程度不夠,政權落到資產階級手中;第二階段則應當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因此,列寧提出了“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在報告中列寧還指出:新建的國家應是蘇維埃共和國,而不是議會制共和國。要做到這點,必須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四月提綱》為布爾什維克黨規定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路線,指明了革命發展的前途。
3、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十月革命條件 客觀條件:(1)物質基礎:俄國是一個帝國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有一定的展。(2)薄弱環節:俄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保留大量封建殘余,阻礙社會進步,在西方列強中處于落后地位,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環節。(3)有利時機:俄國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國內矛盾尖銳。一戰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為革命創造了機會。主觀條件:(1)階級基礎:俄國無產階級不斷發展壯大,工人運動日益高漲。(2)理論基礎:列寧主義形成。(3)組織基礎:有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布爾什維克黨)制訂正確的革命策略。(4)群眾基礎:穩固的工農聯盟。
十月革命的經過: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開始;11月7日,發表了列寧起草的《告俄國公民書》;攻打冬宮,“阿芙樂爾”號巡洋艦拉開總攻的序幕。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告各地全部政權一律轉歸工兵農代表蘇維埃,還通過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了以列寧為首的世界上第一個工兵蘇維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4、十月革命勝利的意義
性 質:第一次成功的無產階級革命。
國內意義: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把俄國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和實現國家現代化創造了重要前提;
國際意義:十月革命的勝利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在一個大國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國際無產階級樹立了斗爭的榜樣,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它同時也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實踐指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