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宋明理學
第4課 宋明理學
課標要求: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結合教材內容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搜集相關資料,加深對宋明儒學發展過程的認識;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分析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的異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學習和交流;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等學習相關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宋明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重難點:
重點:宋明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的各階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難點:宋明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的各階段的特征及其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理解。
學情分析:
學生在文化史的基礎比較薄弱,本課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準確把握朱熹、王陽明的思想內涵,重點放在理學產生的背景和社會影響方面。解釋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學”等。對理學的評價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教學過程:
一、宋明理學興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學 “獨尊”地位的動搖
【讓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第一段小字,認識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原因,了解當時佛、道興盛的表現,加深對教材正文“儒學的發展出現了危機”這一結論的理解。】
社會的動蕩不安,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腐敗,王朝更革代起,軍閥割據,戰爭頗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觀念也開始受到懷疑。漢代經學簡單的理論體系,已經不能應對人們的各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于是,整個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西漢以來從未有過的自由氛圍。
而道教的修煉丹藥長生不老,佛教的因果報應輪回來世的思想在社會迅速傳播。正統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三教合一”潮流彌漫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隨著政治穩定三教相互滲透,彼此調和逐漸趨向合一。在擴大社會影響和爭奪各類信徒的過程中,儒學、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納對方的優點,三家互相滲透。儒家強調人世,根本目標就是強國。個人的精力應該奉獻給國家。道家強調自由,目標就是超脫塵世而獲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強調解脫。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側重于人世間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礎。
3、為重興儒學,一些儒學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舉產生的士大夫們,注重道德文化修養,注重氣節,對儒家經典大義的不斷探究成為時尚。
(自唐朝開始,一些心志高遠的入學志士開始進行對儒學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國家的分裂、思想的混亂、現實的苦難等背景下,著重注意回答人們對世界、現實問題的疑惑。儒學志士也注意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斷豐富、創新儒學體系。學者們也極力強調自孔子以來儒家真理的傳承系統,既所謂“道統”,以表示與佛、道相異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傳統。“理學”即將誕生。)
【探究】理學的興起是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