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兩極格局下的世界
學案
【本章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使世界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近代形成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為二戰后美蘇兩極格局代替。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的英、法、德、意等都受到嚴重的削弱,而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卻空前膨脹,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以“遏制共產主義勢力漫延”為由,到處插手,扶植反共勢力,干預他國內政,以稱霸世界。美國與蘇聯之間展開激烈地爭斗,世界局勢長期動蕩不安。西歐和日本經過改革,發展科技和經濟,迅速重新崛起。到20世紀70年代,在經濟上,西歐、日本已與美國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蘇聯和東歐造成巨大損失。二戰后,蘇聯東歐在短期恢復了國民經濟,東歐8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當時的蘇聯是惟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在斯大林、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當權時,蘇聯推行霸權主義,加重了世界不安定因素。
大戰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多數國家擺脫了殖民主義枷鎖,殖民體系逐漸崩潰。亞非拉廣大第三世界國家逐步成為新的國際力量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20世紀晚期,亞洲的中國、韓國、新加坡、印度等國經濟發展迅速,并促使世界經濟的增長。
【學習建議】
1.戰后初期國際關系和兩極格局形成:雅爾塔體系 聯合國成立 對德日法西斯處理 美國冷戰政策 北約與華約
2.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取得及動搖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 20世紀末美國經濟的增長 西歐經濟恢復發展 歐共體成立 日本經濟發展原因及概況 社會矛盾與問題
3.戰后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建設成就及問題 東歐和亞洲人民民主國家的成長 社會主義陣營形成和解體 蘇聯改革和挫折 東歐的變革 中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4.美蘇爭霸:美蘇爭霸格局形成 蘇聯的攻勢 美國的“戰略防御計劃”
5.殖民體系崩潰和第三世界興起:“印巴分治” “阿以分治” 北非獨立 亞非會議 非洲獨立浪潮 古巴革命 第三世界崛起
6.亞洲經濟的發展:韓國和新、馬、泰的經濟發展 印度經濟發展和問題 西亞經濟發展和問題
【知識點撥】
1.關于聯合國
聯合國于1945年成立于美國紐約,英文縮寫“un”。它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發展各國關系,促進國際合作,協調各國行動。成立時為51個單位(實有49國,蘇聯的白俄羅斯、烏克蘭也各占一席),到xx年底為190個成員國。聯合國下設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世界銀行、糧食及農業組織、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等20余個組織。聯合國初期,美國依靠歐洲和美洲多數資本主義國家支持,獲得聯合國大會多數票的支持,實際上操縱了聯合國事務,最典型事件是組建聯合國軍,挑起侵朝戰爭。20世紀60年代以后,由于大量新獨立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加入聯合國,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大國操縱聯合國的局面改變。當今世界,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經濟文化系統、促進各國人民了解和交往上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