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兩極格局下的世界
第四章 兩極格局下的世界
第四節 美蘇爭霸
教案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的美蘇關系。
(2)要求學生掌握美蘇爭霸的主要特點及美蘇外交的基本戰略,掌握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赫魯曉夫上臺后提出一套對外基本戰略,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蘇爭霸中,既有緩和又有劍拔弩張的時刻。第二,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美蘇爭霸,是蘇聯處于攻勢,美國轉攻為守的時期。第三,在80年代的美蘇爭霸中,美國對蘇聯采取強硬態度,蘇聯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
2.思想教育目標
(1)通過對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和美蘇雙方在爭霸中的基本態勢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隨著蘇聯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在對外政策方面逐漸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導致美蘇爭霸世界的斗爭愈演愈烈。這是美蘇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之一。
(2)通過講述“美蘇爭霸的形成”,使學生明確:戰后初期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全球對峙,即所謂“冷戰”格局,被50年代后期開始的美蘇爭霸格局所取代的主要原因,在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
(3)通過學生對美蘇爭霸過程及其所造成的世界影響的了解,讓學生認識到美蘇爭霸世界的斗爭,造成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威脅;增強學生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的意識。
(4)通過美蘇爭奪世界霸權使兩國背上沉重包袱的歷史教訓的分析,使學生認識:推行霸權主義政策是既害人又不利己的,是愚蠢之舉。
(5)通過美蘇兩國爭奪霸權過程中兩國對外政策調整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在國際政治斗爭和國際競爭中,經濟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3.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分析美蘇爭霸斗爭的三個階段中,蘇聯對美國態度和政策的變化與蘇聯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之間的關系,美蘇爭霸的后果和影響,美蘇兩國國家綜合國力與其國際地位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自學教材及有關資料,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歷史的能力。
(3)通過引導學生討論與答題,培養學生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歷史現象產生、變化規律的能力。
重點、難點
1.本課重點: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和美蘇雙方在爭霸中的基本態勢。
2.本課難點: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蘇爭霸中,美蘇雙方對外戰略的調整及原因
教學設備及教具
1.多媒體設備或小黑板。
2.自制的課堂思考題、討論題,反饋練習題及答案的幻燈片、投影圖片等。
教學要點
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蘇爭霸
1.美蘇爭霸的形成——赫魯曉夫的對外基本戰略
2.5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初期的美蘇爭霸
二、60~80年代的美蘇爭霸
1.60~70年代蘇聯的積極進攻戰略
2.80年代美國對蘇聯采取的強硬態度
三、80年代中后期的美蘇關系
l.60年代末美國對外戰略的重大調整
2.有關中美關系的三個公報
教學安排
本節內容用一課時(40~45分鐘)完成。
教學設計
本課采用學生自學——教師指導的教學模式,步驟如下:
第一,提問導入;第二,自學指導;第三,學生自學;第四,課堂提問;第五,課堂討論;第六,解難釋疑;第七,課堂小結(列表或圖示教學重點);第八,反饋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