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五 歐洲宗教改革
專題五 歐洲宗教改革
背景
天主教的神權統治
原因1、中世紀天主教加強對教會的整頓,和封建王權爭奪勢力,以征服“異教徒”組織“十字軍東征”2、加之歐洲封建王權衰落,使歐洲的天主教會占據了支配地位
表現經濟方面天主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眾征收“什一稅”、兜售“贖罪券”等方式搜刮錢財政治方面教皇鼓吹教權高于王權,不斷地干涉各國的政治
思想文化領域壟斷教育、思想、文化和輿論機構,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會生活方面影響無處不在
影響教會本身就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它是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天主教的神權統治已成為中世紀歐洲發展的巨大障礙
宗教異端運動
原因中世紀時,由于天主教會的專斷,人們就開始了反封建斗爭
形式宗教“異端” (與天主教會說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事件起源:12世紀后期法國南部的“異端”運動高潮:14~15世紀的英國人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捷克人胡司對教會的批判
主要觀點1、認為現存的封建統治秩序和羅馬教會都是魔鬼創造的2、揭露了教會的虛偽與腐化3、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4、沒收教會的財產5《圣經》是高于教會和教士的最高權威6、教權服從于世俗的權力7、用民族語言傳教
作用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向近代過渡的西歐(社會根源)(經濟上)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原因: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的開辟。伴隨著西歐各國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西歐資本主義發展起來影響:新興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對封建教會的束縛。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教會(政治上)民族國家發展
原因:新興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對教會和封建地主的特權地位,強烈要求分享政治權利。不滿教會的盤剝,希望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結束分裂割據的局面,參與海外競爭。一些國家的君主也想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富國強兵影響:獨立于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就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天主教會對西歐的控制受到挑戰(思想文化) 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原因,指導思想、內容、開始國、代表人物、代表作影響: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與觀念更新,開始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強大沖擊
時間16世紀
主要事件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瑞士日內瓦加爾文宗教改革英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影響
政治上;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它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權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發展 經濟上: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范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精神文化1、打破了天主教會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展了人文主義。2、幫助新教徒閱讀《圣經》,發展本民族文化,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學習科目,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3、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尼、英資產階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