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 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
重點、難點
本課重點: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產生和發展。
本課難點:資本主義在農村的發展及影響。
教學手段:以學生自學、討論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作為高中世界歷史的第一節課,教師應簡介世界歷史的梗概。
二、 引言分析
讓學生閱讀引言,了解本章的主要內容及其聯系。引導學生認識到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興起引發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發生,包括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等。這些重大事件是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產生的背景下發生的,又反過來推動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三、 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先讓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閱讀第一節內容,然后分組討論較難解決的問題,最后教師讓學生一一解答,不全的地方教師補充。
1.完成第一目標
①歐洲技術進步的表現及影響。
②中國的四大發明對歐洲社會發展的作用。
、蹥W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產生的條件及過程。
資本主義產生的過程比較復雜,要幫助學生理清資本主義產生的途徑。
教師還要強調,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僅是生產關系的萌芽,即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生產的方式仍是手工勞動。然后讓學生簡要比較手工作坊與手工工場的異同。
、苻r村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怎樣出現的?有何作用?
這一問題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關于怎樣出現,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用投影儀打出事先設計好的圖示:
在解決這一問題后,教師可進一步設問:標志中國的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過渡是什么時候的什么事件?比較中國與西歐的貨幣地租有何不同?
第二問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西歐的貨幣地租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推動了歐洲農村資本主義的產生;而中國貨幣地租的出現是封建政府所為,是便于農民向國家交納封建賦稅,沒有促使中國農村產生資本主義。
⑤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影響
教師應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指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是開辟新航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源,而這些事件的發生反過來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得出第一節與第二、三、四節內容的關系是互為因果關系。
2.完成第二目標
、贋槭裁粗袊糯乃拇蟀l明沒有使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推進了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為幫助學生分析這一問題,可用投影儀打出下面一則史料:
魯迅在《電的利弊》中說:“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教師可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不管從哪個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都要予以肯定。最后教師進行總結,供學生參考:
中國的封建社會長達二千多年,根深蒂固。政治上是專制統治,到明清時期進一步強化;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絕對的統治地位,再加上政府采取“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思想上,儒家思想、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等,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人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國日益變得愚昧落后。如此惡劣的社會環境,使中國的四大發明未能在中國的國土上發揮其應有的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