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宗教改革》教學設計
【課標解讀】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本部分內容共計分為三塊:第一部分是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這種地位用一句話概括:它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其威勢一度超過世俗王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這一點,一是它控制了中世紀歐洲的文化知識教育,宣傳忍耐、順從的思想,大搞蒙昧主義,維護封建剝削;二是它占有西歐超過三分之一的土地,擁有較為完備的組織、司法、財政、稅收體系,儼然一個國家組織。15世紀下半葉,歐洲資本主義開始發展,新興資產階級需要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和適合本階級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體系,而教會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撓歐洲各國的統一,殘酷迫害異教徒和其他先進人士,天主教已經成為歐洲社會發展的絆腳石,一場針對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我們可以認識到思想文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意義,認識到思想文化發展的特殊規律,培養學習吸收先進文化的自覺性。
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馬丁路德是德國宗教改革的領袖,其核心思想就是“因信稱義”,意為每個人都可以憑借自己的虔誠信仰得到拯救,個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對《圣經》的獨立理解上,由此《圣經》被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教皇和教會的權威受到嚴重打擊;路德進一步解釋了何為“善功”,指出生活中的一切正當手藝和職業都是善功,天主教所主張的善功是信仰上帝、鄙視塵世生活、遵守宗教戒律、履行宗教義務,從而滿足了資產階級的要求。馬克斯•維伯稱新教倫理催生了西方資本主義,這句話雖不完全正確,卻揭示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我們從馬丁路德的教義可以體會到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進一步理解文化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特殊關系。
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這一部分我們應該了解德國之外發生的宗教改革的概貌,在瑞士日內瓦,宗教改革家加爾文創立了加爾文教,建立起神權合一的國家;英國國會通過“至尊法案”,創立英國國教,英王取代教皇為英國宗教的最高代表;荷蘭新興資產階級高舉宗教改革的大旗,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起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此外,新教在法國、蘇格蘭、瑞典、挪威等國廣為流行。
在了解了以上內容后,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分析宗教改革對歐洲歷史產生的重要影響。首先它是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進一步打擊了教會權威,聲張了人的價值。其次它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權益,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成長。再次新教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范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最后為幫助新教徒閱讀《圣經》,發展本民族文化,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學習科目,這些措施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通過分析使學生對宗教改革的歷史意義有全面的認識,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
【知識整合】
一、中世紀的天主教
1. 基督教的產生與發展
(1)大約公元1世紀左右,基督教產生于小亞細亞與巴勒斯坦一帶,隨即在羅馬帝國境內傳播。
(2)4世紀初,基督教由最初的下層人民反抗壓迫的宗教團體演變為羅馬帝國的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