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宗教改革》教學設計
(3)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基督教會托庇于日爾曼封建王權,得以繼續發展。
(4)11世紀時,基督教會以君士坦丁堡和羅馬為中心,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后來分別稱東正教和天主教。活動范圍分別主要在歐洲東部和西部地區。天主教領袖是羅馬的主教,后來稱教皇。
(5)中世紀的歐洲,封建割據嚴重,王權衰弱,天主教勢力空前強大,羅馬教皇確立了對西歐大一統神權統治。
2.中世紀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
(1)經濟上:教會擁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獲取大量的封建地產收入,并向民眾征收“什一稅”。教會還通過兜售“贖罪券”等方式搜括錢財。
(2)政治上:羅馬教廷的教權高于王權,各國統治者昕命于教廷,甚至向教皇稱臣納貢。
(3)思想文化領域:教會壟斷了文化和學校教育,宗教神學是學校的主修科目。
(4)社會生活方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教會。
3.“異端”運動
中世紀時,人們在反對封建統治的斗爭中,常常用與教會說教不同的“異端”宗教思想發動群眾,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異端”運動。
二、歐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1.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
14~16 世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封建生產方式開始瓦解,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各國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日益拓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
資產階級的興起,他們不滿教會的盤剝,希望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結束分裂割據的局面。一些國家的君主也想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富國強兵。
3.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
文藝復興運動的思想家們批判中世紀教會的蒙昧、禁欲說教與封建的等級特權制度,宣傳個人的自由、平等與欲望,提倡競爭進取精神與科學求知的理念,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巨大沖擊。
三、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改革的背景
德國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宗教改革前夕,德國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使天主教會有很大的影響力。教會不僅控制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還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 占據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教會不僅征收什一稅,還經常通過出售贖罪券和教會職務等方式,搜刮了大量財富。
2.改革的主要內容
(1)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1517年10月,馬丁•路德在維登堡教堂門口貼出了《九十五條論綱》。指出銷售贖罪券是荒謬無恥的。他認為贖罪券不能赦免罪過,因為教皇無權赦免,只有上帝才擁有免罪權,人們依靠內心的虔誠懺悔就能夠獲得上帝的赦免。這一論綱的發表,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張:簡化宗教儀式;提出神職人員也可以結婚生子;堅持《圣經》是人們惟一信仰的神圣權威。強調世俗統治者的權力應當高于教權并支配教權;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權,建立本民族的教會。
3.改革的影響
(1)不少宗教團體陸續接受了路德新教的宗教思想。
(2)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也掀起了反對羅馬教延的風潮,推動了下層民眾的反封建斗爭。
(3)1555 年 , 德意志的新舊諸侯簽訂和約,規定“教隨國定”的原則。從此,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4)通過宗教改革,出現了新的基督教派,稱為新教。
四、宗教改革運動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