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二歷史教案 > 歐洲宗教改革(精選6篇)

歐洲宗教改革

發布時間:2022-11-07

歐洲宗教改革(精選6篇)

歐洲宗教改革 篇1

  歐洲宗教改革【學習要求】

  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在歐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對歐洲民眾生活產生的影響。

  2、結合中世紀后期天主教會成為歐洲歷史發展障礙的相關史實,認識歐洲宗教改革必要性。

  3、通過探究“異端”一詞的內涵,理解寬容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4、認識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發表的意義。

  5、知道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及影響,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6、理解卡爾文“先定論”宗教思想的內涵和意義;了解卡爾文日內瓦教會改革的內容及影響。

  7、了解英國宗教改革的原因、內容及對英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8、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關鍵詞點擊】

  贖罪券、宗教“異端”、“九十五條論綱”、“因信稱義”、先定論、英國國教【自學評價】

  一、“神圣的中心組織”——天主教

  1、11世紀末,天主教會內部進行了改革,首先建立了不受世俗勢力影響的__________制度;12世紀初又獲得對歐洲各地主教的__________,12世紀末,迫使英、法、德等國的________臣服于教會的權威;同時還組織________對近東地區發動侵略戰爭,進一步增強了教皇的實力,提高了________的威望。

  2、中世紀的天主教會控制了大量土地,采用_________________的剝削方式,實際上成為歐洲最大的____________。

  3、中世紀天主教的落后性首先表現在教會宣揚的____________的教義教規上。中世紀晚期,天主教會日漸墮落。首先,教會成為特殊利益群體,加緊了對人們____________的控制;其次教士生活____________,道德敗壞;最后,教會____________       。

  為維護自己的特權地位,天主教對不符合傳統教義的思想斥之為“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   迫害傳播之人。

  4、____________的增長和____________的興起對凌駕于民族、國家之上的天主教會形成威脅;教會的__________引起了社會的各界的反對;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所宣揚的人本主義思想,為人們挑戰天主教權威提供了思想資源;______________的產生,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現,導致天主教所宣傳的那套陳舊的思想不再適應現實的需要。

  二、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運動首先發生于德國,政治上_______________,15世紀末德國開始出現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的要求,德國成為一個一觸即發的火藥桶。1517年教皇特使到德國兜售________,馬丁•路德公布《__________》,反對這一事件,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馬丁•路德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個人信仰不是尊崇教皇和教會組織,而是崇拜____________;馬丁•路德進一步提出“_________”的思想;之后又提出要建立一個______  的教會;主張建立_____________教會。1555年德皇被迫簽訂__________          _,標志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內瓦宗教改革的領袖是_______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__,主張建立_________。這一教派在___________的地區和國家得到廣泛傳播。

  4、1534年,英國議會通過_____________,宣布_________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凡與國家法律抵觸的教規____________。從此,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斷絕關系,英國民族教會產生。

  5、宗教改革是________之后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有助于人們的___________。新教為早期_______________提供了思想武器;宗教改革還為資產階級_________________;改革催生了獨立于羅馬教廷的______________;改革使大量教會財產轉到________手中,促進了歐洲___________的發展。

  【中心問題】

  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分析:

  歐洲宗教改革首先從德國開始,逐漸在歐洲擴展,概括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要把德國宗教改革、瑞士宗教改革和英國宗教改革的內容加以綜合和提煉,對于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可以從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個方面加以概括。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問教廷樞密大臣:“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的懲罰?”他悠然回答說:“上帝不愿罪人死去,寧愿讓他們活著出錢。”

  材料二 贖罪券販子的赦罪辭:“首先赦免受教士責難的人,無論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次赦免犯罪、犯規或過分無節制的人,不論他的過錯多大。……只要是羅馬教會之匙所達之處,我都可以赦免你該在煉獄接受的懲罰。”

  材料三 “教皇沒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權力,他只能憑自己的權力或教會法加于人們的懲罰。”

  “他們……說什么當錢柜中的銀幣丁當作響,煉獄中的靈魂即會應聲飛入天堂。顯然,當錢幣在錢柜中丁當作響,增加的只是貪婪和利己之心。”

  “真誠悔過的基督徒,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能夠獲得全面免除罪罰的權利。”

  ——“九十五條論綱”

  請回答:

  ⑴說明宗教改革爆發的直接原因,并分析馬丁•路德的主張與天主教會的區別。     ⑵說明《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有何重要意義?   ⑶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是什么?     2、概括總結歐洲宗教改革的特點。    

  一、選擇題

  1、有關中世紀天主教會在歐洲所處地位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在歐洲占據支配地位

  b、王權凌駕于教權之上

  c、在社會生活方面其影響無處不在

  d、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

  2、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落后性表現在 (  )

  ①禁錮人性的教義教規②教會的腐化、墮落③利用宗教裁判所迫害宗教“異端”④宣揚信仰得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生的根本原因是( )

  a、歐洲民族國家的成長

  b、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c、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

  d、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4、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    (  )

  a、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反對教皇出售贖罪券  

  b、德國的分裂割據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c、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

  d、天主教會阻撓德國統一

  5、日內瓦之所以被稱為“新教的羅馬”,主要是因為                       (  )

  a、卡爾文主張“先定論”

  b、卡爾文教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在歐洲許多地區得到廣泛傳播

  c、卡爾文倡導《圣經》是最高權威

  d、卡爾文在日內瓦建立了神權共和國

  二、非選擇題

  6、閱讀下列材料: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個人所以發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勞,而完全靠上帝恩賜。

  ——卡爾文

  材料二   財富本身決不象某些蠢人所想的應予斥責。這樣做就是褻瀆神明。

  ——卡爾文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回答“一個人發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卡爾文這一主張在當時有何現實意義?

  (2)材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卡爾文是怎樣批判“財富”的?由此他提出了怎樣的主張?     (3)從上述材料看,卡爾文的主張代表了哪一階級的要求?   【知識延伸】

  因信稱義,基督教用語。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信仰是得到救贖和在上帝面前得到義的必要條件。狹義指基督教新教尤其是路德派關于如何得救的教義。中世紀神學強調圣功是獲救的重要步驟.但后來流于形式,不重人的行為與信仰。馬丁•路德從保羅致羅馬人書中的因信稱義的觀點引申出信徒可以由于信仰而直接成為義人,可以免去中世紀的繁文縟節。以此.因信稱義成為路德派的重要教義。

  英國國教,英文:church of england,英國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會。也稱英格蘭圣公會或安立甘教會。英國國教也傳播到愛爾蘭、蘇格蘭和英屬殖民地。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各國圣公會的名義教宗。1534年的《至尊法案》正式宣布國王為英教會的最高首腦,建立脫離羅馬教廷的英國國教會。1688年政變后國教會深受加爾文教影響,逐漸變成資產階級化的教會。  

  專題五單元練習一、選擇題(每題5分,共50分)

  1、中世紀的歐洲,德國皇帝亨利四世在冰天雪地里站在教皇的門前乞求寬恕,這反映了                              (  )

  a、國王需定期到教皇門前祈禱

  b、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

  c、教皇是最高的世俗統治者

  d、王權與教權是統一的

  2、宗教“異端”運動是           (  )

  a、廢除天主教會的斗爭        

  b、推翻封建王權的運動

  c、用宗教“異端”思想進行的反封建斗爭

  d、一場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

  3、下列符合中世紀歐洲人民人生經歷的是(  )

  ①出生時由牧師實行洗禮②在學校中學習哥白尼的日心說,并與同學、老師一起進行相關的科學觀測和實驗③在教堂舉行結婚儀式,由神職人員主持④每周都到教堂參加宗教儀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被稱為“羅馬教皇的奶牛”的歐洲國家是                              (  )

  a、意大利             b、英國

  c、德意志             d、西班牙

  5、下列關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

  b、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c、摧毀了德國的封建勢力

  d、促進了德國民族文化的發展

  6、卡爾文說:“一個人所以發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勞,而完全靠上帝恩賜。……財富本身絕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應予以斥責,這樣做就是褻瀆神明。”材料主要體現了                       (  )

  a.卡爾文的“先定論”思想       

  b.卡爾文對許多國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其思想徹底否定了天主教會的作用

  7、16世紀,馬丁•路德、卡爾文和亨利八世相繼進行的宗教改革            (  )

  a、都把信仰得救解釋為先定論

  b、改革目的完全一致

  c、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

  d、矛頭都對準天主教

  8、馬丁•路德說:“我們應當讓世俗政權在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執行它的職務,不要加以任何阻礙。無論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傳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權力都有來管他。”該材料反映了馬丁•路德(  )

  a、倡導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揚《圣經》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9、馬丁•路德宗教改革與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在內容方面的相同點是①世俗權利高于教權②使用民族語言③取消教廷的最高司法權④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義和儀式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宗教改革中產生的新教在教義方面的共同點有①信仰得救②《圣經》是最高權威

  ③通過教士等神職人員得救④信徒人人可以成為祭司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選擇題(共50分)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讀圖:     材料二   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導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體系的大分化和大組合。雖然各地、各個宗教派別有所不同,但總的說來,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國讓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組織;有形的宗教儀式崇拜,讓位于無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 選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請回答:

  ⑴史學界有句俗語:“中世紀的歐洲是黑暗的歐洲”,請結合材料一中圖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說明。

  ⑵為挽救“黑暗”的歐洲,馬丁•路德拉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請概述其改革的突出貢獻。

  ⑶結合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歐洲宗教世界呈現出哪些特點?宗教改革產生了什么積極影響?  

  12、在歐洲宗教改革思想的影響下,16、17世紀英國也進行了宗教改革,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確立的教派是什么?其實質是什么?推行改革的國王有哪些?   (2)16、17世紀英國的宗教改革過程主要矛盾是怎樣變化的?試分析其原因。     13、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后,資產階級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爭表現在哪些方面?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參考答案:第五專題

  【中心問題】

  主要內容:

  ①反對羅馬教會對各國教會的控制。②反對教會占有土地,出售贖罪券。③主張“因信稱義”。④使用民族語言。⑤建立廉儉教會。

  歷史作用:

  ①思想:否定了羅馬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武器。②政治: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成長。③經濟: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能力拓展】

  1、⑴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

  區別:馬丁•路德主張“因信稱義”即通過內心信仰,虔誠直接與上帝溝通獲得上帝赦免,而天主教會主張教徒通過購買贖罪券由教皇免除罪過。

  ⑵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⑶實質:宗教改革運動是一場在宗教外衣的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的政治運動,是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2、①反對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要求擺脫羅馬教廷的束縛。②主張因信稱義,建立廉儉教會,使用民族語言。③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國家的成長。④是早期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政治運動。

  【課堂練習】……

  1—5,babab

  6、答案:(1)上帝的恩賜。為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生活提供了神學依據和宗教動力。(2)天主教會。他認為財富是蒙上帝恩賜的人獲得成功的標志。他主張選民要以奮斗精神取得事業的成功,并且具有節制、忍耐、儉樸、誠實、守信、謙遜等高尚美德。(3)新興資產階級。

  (1)天主教會利用教權聚斂財富,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們的精神世界,壓制進步思想,迫害先進人士;干涉國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是歐洲各種矛盾的焦點。(2)提出了“因信稱義”的主張,否定了天主教會的神學說教。(3)特點:出現了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教會組織和宗教儀式簡化,人們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張。積極影響:動搖了天主教會統治地位,促進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沖破天主教會的精神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和民族國家的發展。

  第五專題單元練習】

  1—10,bcdccaddbd

  11、(1)天主教會利用教權聚斂財富,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們的精神世界,壓制進步思想,迫害先進人士;干涉國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是歐洲各種矛盾的焦點。(2)提出了“因信稱義”的主張,否定了天主教會的神學說教。(3)特點:出現了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教會組織和宗教儀式簡化,人們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張。積極影響:動搖了天主教會統治地位,促進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沖破天主教會的精神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和民族國家的發展。

  12、(1)英國國教;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亨利八世;伊麗莎白一世。(2)由教權與王權的矛盾變為資產階級和王權的矛盾。原因:①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不滿國教成為專制王權的忠順工具,要求改革。③加爾文教傳播及影響。

  13、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后,資產階級在思想上反封建斗爭表現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兩種形式上。關系:①都是在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發生的。②斗爭矛頭指向了天主教會。③都是以“舊”反舊,即文藝復興以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武器,宗教改革依靠宗教力量,都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力量的不足和軟弱。④都打擊了天主教會,促進了思想解放,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歐洲宗教改革 篇2

  【教學目標】

  1、 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 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3、 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教學重點】

  1、 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2、 分析歐洲宗教改革在歐洲歷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知識結構】

  【教學過程】

  一、 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1、 基督教產生于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公元395年,隨著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后來基督教也于公元1054年分裂為西部的天主教和東部的東正教。

  2、 天主教確立大一統的神權統治(“雙劍說”“太陽月亮說”)控制了歐洲

  各個國家,成為歐洲最大的封建主。

  3、 中世紀晚期,天主教會日漸專制。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地位,壓制各種“異端”思想,設立宗教裁判所殘暴迫害傳播“異端”思想的人。

  而此時,歐洲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建立統一的國家和市場,民族國家的獨立意識也在增強,而且還受到文藝復興所宣傳的人本主義思想的熏陶,從而對天主教會構成了嚴峻的挑戰,一場宗教改革勢在必行。

  二、 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1、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①導火線: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贖罪卷”

  ②序幕:《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

  ③主張:(1)“因信稱義”信仰得救

  (2)《圣經》是人們惟一信仰的神圣權威

  (3)建立本民族的教會

  2、加爾文宗教改革

  主張:(1)《圣經》是最高權威、反對教皇權威。

  (2)簡化宗教儀式

  (3)“先定論”

  3、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實際上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的政治運動,是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三、 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1、 打擊了天主教會在歐洲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

  2、 打擊了西歐封建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 宗教改革中所形成的新教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課堂反饋】

  1、“倘若異端分子經過規勸仍然執迷不悟,教會為關心別人的拯救起見,就不再指望他回頭,而是將他革出教門,然后交付世俗法庭,處以死刑,從塵世消滅掉。……要是對所有異端分子都照樣加以消滅,那并不違背上帝的囑托。”

  ——13世紀天主教著名的神學家托馬斯•阿奎

  請問:

  (1)阿奎所說的“異端分子”指的是什么人?教會為什么要將這些人“消滅掉”?

  (2)阿奎的言論反映出當時的歐洲社會中,教會擁有怎樣的社會地位?這種地位又是怎樣形成的?

  2、材料一、“我不承認有任何解釋《圣經》的固定法則。”“教皇須讓我國不再受他們的劫掠,教皇須交還我們的自由、權利、財產、榮譽、身體和靈魂,教皇須讓皇權成為名副其實的皇權。”

  ——馬丁•路德

  材料二、《瑞士日內瓦大學宗教改革者墻》:它是瑞士日內瓦大學后面城堡公園內的宗教改革國際紀念碑(又稱宗教改革者墻)。它高7米,長100多米,是19xx年為紀念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誕辰400周年而修建的。在碑的正中,有四尊高大的全身雕像,加爾文和其他三位改革者并肩而立,碑的上方,刻著一行醒目的拉丁文大字:“黑暗過去即光明”。

  材料三、“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學家的自由研究上超過了天主教徒。塞爾維特正要發現血液循環過程的時候,加爾文便燒死了他,而且還活活地烤了他兩個鐘頭”。

  ——恩格斯

  請問:

  (1)路德在宗教改革中提出了什么樣的主張?材料一反映了他怎樣的思想?

  (2)加爾文在宗教改革中的主要貢獻是什么?

  (3)恩格斯的話反映了什么問題?

  參考答案

  1、(1)阿奎所指的異端是各種不符合天主教傳統教義的思想,傳播這種教義的人被稱為“異端分子”。各種反對天主教的思想嚴重動搖了教會的統治地位,所以教會在歐洲各處設立宗教裁判所,來鎮壓“異端分子”。

  (2)統治地位。這種地位的形成與11世紀的教會內部改革有關,這次改革確立了教會對世俗勢力的絕對統治權。此外,天主教會擁有十字軍和大量的土地,使教會勢力得到了強有力的軍事和經濟保障。

  2、(1)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的思想核心為“因信稱義”。材料一中的主要觀點是天主教皇應該放棄在德國的統治。德國的世俗王權應該擺脫教皇的控制,成為真正的獨立王權。

  (2)卡爾文在宗教改革中繼承“因信稱義”的思想,同時有有所發展,他的思想核心是“先定論”。他還提出建立民主教會、簡化教會儀式等主張。在他的推動下,日內瓦建立了帶有共和性質的神權國家。

  (3)宗教改革的實質僅僅是改變了天主教會對歐洲的奴役,并沒有放棄宗教的基本教義。即便是卡爾文,仍然要迫害自然科學家。這充分暴露了宗教的反動的本質。

歐洲宗教改革 篇3

  第五單元       課時第一部分:教案內容【教學設計】學情分析:  從整體上看,文科班學生的素質并不理想:課前預習情況很不樂觀;課堂上大部分同學倒是會做筆記,但課后是否會根據筆記復習梳理知識點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部分同學課堂紀律堪憂;學習普遍停留在死記硬背的階段,不愿意開動腦筋多想多問;作業完成情況也不理想……歷史課程標準: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學習要求:了解中世紀天主教在歐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特權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和“因信稱義”、“人人是祭司”、簡化教儀等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知道路德教派、加爾文教派、英國國教,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重點:⒈認識到歐洲發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⒉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是形式更激進、影響更深遠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⒊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難點:⒈由于本專題是從社會的綜合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來分析得出結論,所以分析問題較為復雜。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通過適當的引導來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以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⒉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通過對宗教改革背景的學習和對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認識思想文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意義以及尊重事物自身發展規律的重要性,認識到殘暴腐朽的封建政權終究要被歷史所摒棄。從天主教會面臨的內外困難,了解到天主教會的腐朽和墮落,進一步理解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通過分析,對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有全面的認識,逐漸形成發散性思維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認識思想文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意義,認識思想文化發展的特殊規律,培養學習、吸收先進文化的自覺性。從馬丁·路德的教義中體會到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進一步理解文化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特殊關系。通過分析,對宗教改革的歷史意義有全面的認識,培養發散性思維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二、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查找資料所得,進行推理分析、大膽想像,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查找資料以及用比較法、閱讀法(包括地圖、文字)等學習有關問題。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知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宗教改革與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關系,培養唯物主義的歷史觀。通過對宗教改革問題的層層分析,培養辯證地思維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知道阻礙歷史發展的事物必將被歷史的車輪碾碎。知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宗教改革與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關系,培養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通過對宗教改革過程和歷史意義的分析評價,培養辯證思維的能力。知道只有進行改革,破除封建枷鎖,才能發展資本主義。【教學過程】  問:你知道世界三大宗教嗎?答:……佛教(公元6世紀)伊斯蘭教(公元7世紀)基督教(公元1世紀)請思考:以下新聞反映了什么現象?  天主教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john paul ii)于當地時間xx年4月2日21時37分因病在梵蒂岡去世,終年84歲。  約翰·保羅二世是波蘭籍人,1978年10月當選,在位近27年。4月8日,梵蒂岡教廷在圣彼得大教堂廣場舉行了追思彌撒和葬禮。300多萬人涌入羅馬送別教皇。來自教皇家鄉波蘭的人就達百萬之眾。由于圣彼得廣場只能容納30萬人,葬禮通過27個巨大的屏幕向全羅馬市主要的集會地點現場轉播。200多名世界各國政要及宗教領袖出席了彌撒及葬禮,包括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美國總統布什、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總統希拉克等。德國紅衣主教拉青格主持葬禮。他稱頌教皇保羅二世以其一生奉獻于上帝、教會和人類大家庭。  答:……  :天主教在歐洲甚至世界各地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

  (板書)一、背景        ⒈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  【概念闡釋】中世紀中世紀:史學上通常指封建時代,即介于古代奴隸社會與近代資本主義之間的時代。這一名詞主要適用于歐洲。  教皇權力好比太陽,國王權力猶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陽借來的。

  ——教皇英諾森三世

  11世紀的“卡諾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羅馬教皇的斗爭中失利,被教皇開除教籍,國內諸侯乘機反叛。1075年1月,年僅26歲的亨利四世帶著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站在滿地白雪的卡諾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據慣例,年輕的德皇赤足披氈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懇請教皇接見,并原諒他這個認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兒子,硬是讓高貴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盡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來恩賜給這位懺悔者一個赦罪的吻,史稱“卡諾莎覲見”,又稱“卡諾莎之辱” 。  問: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  答:……  :是歐洲中世紀封建王權屈從于教權的典型例證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the 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發生的八次宗教性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基督教(天主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由于羅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數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的,主要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東征期間,教會授予每一個戰士十字架,組成的軍隊稱為十字軍。  問: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  答:……刑柱 插圖畫 中世紀火刑是中世紀典型的刑罰,把人綁在柱子上燒死,有點像中國古代的炮烙之刑。  被告人如不承認“罪行”,就反復用刑拷問。一切有利于被控告人的證詞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經審判便予處死。被告認罪之后,如又否認,即不再審訊,予以燒死。

  ——《宗教裁判所審訊條例》  問:為什么會設立宗教裁判所?  答:對傳播“異端”的人予以野蠻殘暴的迫害。  問:什么是“異端”?  答:各種不符合天主教傳統教義的思想,被斥之為“異端”。  問:同學們知道天主教的主要教義有哪些嗎?  答:……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原罪、救贖  原罪——(original sin)一詞來自基督教的傳說,它是指人類生而俱來的、洗脫不掉的“罪行”。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違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傳給后世子孫,是人類一切罪惡和災禍的源。  救贖——人類因有原罪而無法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的兒子耶穌來到世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類贖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隨耶穌的人都能得救,死后獲得永生。  根據上述材料,結合課本內容,請同學們歸納中世紀天主教在歐洲的特權地位。  答:……  (板書)一、背景        ⒈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          政治:教權凌駕王權之上          經濟:西歐最大封建主          思想:壟斷意識形態          社會生活:從生到死,影響無處不在  主教的俱樂部 油畫 19世紀  主教的宮邸艷麗奢華,追隨者們在一同“探討”球藝的問題。在他們熱情的參與下,保齡球運動已經頗為成熟了。教皇和紅衣主教團幾乎都是意大利人,他們把教會變成了一個奢靡的俱樂部,優雅的談論著藝術、音樂和戲劇,卻少有提及信仰的問題。愚人船 布羅尼穆斯·博斯 油畫 荷蘭 1470年這幅畫描繪了在荒宴中縱情聲色的修女和修士們,他們正試圖咬下懸在空中的糕點。中世紀教會中所謂圣者的愚蠢與自負加上他們生活中的墮落、益發使他們成為了人們嘲弄的對象。  教皇出巡;華麗的祭壇  任何時候我進入教廷神職人員的房間,總是看見神父和銀錢商在一起,忙于鑒別錢幣的成色和計算數目,面前堆著成堆的錢幣。

  ——一位西班牙官員  問:從以上材料,同學們可以獲得哪些歷史信息?  答:……  天主教奢侈腐化、荒淫無度、貪婪敲詐……  正當教會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他們卻沒有發現,歷史已經悄悄地邁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請思考:14~16世紀的西歐生產方式有哪些進步?階級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有何影響?中世紀的神學壟斷地位是怎樣開始被打破的?  答:……:

  (板書)一、背景        ⒈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          政治:教權凌駕王權之上          經濟:西歐最大封建主          思想:壟斷意識形態          社會生活:從生到死,影響無處不在⒉天主教面臨的挑戰  :

  (板書)二、過程        ⒈(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⒉(瑞士)卡爾文宗教改革        ⒊英國宗教改革    16世紀,每年從德國流向羅馬的現金達三十萬古爾登以上,這個數目比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幾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稅額的21倍。德國的高級教士在就職時都要向教廷交納一萬到二萬盾。美因茲大主教在8年中(1505~15xx年)出現了三次空缺,每一次就任都要交兩萬盾。  在德國人民對天主教會普遍不滿的情況下,《九十五條論綱》立刻燃起了燎原大火。出乎路德的意料,用拉丁文寫成的《論綱》很快被譯成德文,并被大量傳抄和印刷,在短短的兩個多星期內傳遍德國,四星期內傳遍天主教世界,“好像它們是由天使傳送的”。  (板書)二、過程        ⒈(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⑴原因         ⑵開始標志: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⑶內容  (板書)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內容:①“因信稱義”: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意義:____________②信仰的唯一根據是《圣經》   意義:___________③“信徒皆為祭司”   意義:______④建立廉儉教會意義:_______________⑤建立民族教會意義:_________________  

  :  所以我說,世俗權力是受上帝的委任來懲治奸邪,保護良善的。因此我們應該讓世俗政權在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執行它的職務,不要加以阻礙。無論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傳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權力都有權來管他。

  ——路德《致日耳曼貴族書》  答:……  (板書)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內容:①“因信稱義”: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意義:否定天主教會和教皇的作用②信仰的唯一根據是《圣經》   意義:否定教會神學的壟斷地位③“信徒皆為祭司”   意義:追求地位平等④建立廉儉教會意義:滿足資產階級資本原始積累的要求⑤建立民族教會意義:符合資產階級追求國家統一、強化王權的政治要求  (板書)二、過程        ⒈(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⑴原因         ⑵開始標志: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理論核心:因信稱義             唯一權威:《圣經》 教義⑶內容 “信徒皆為祭司”教會組織建立廉儉教會             建立民族教會,俗權高于教權  1520年,教皇宣布路德學說為異端。12月20日,路德焚毀了教皇敕令。1521年,教皇開除路德教籍,德皇命令限期捉拿路德。但這根本阻擋不住宗教改革運動的迅猛發展。經過長期的斗爭,德國社會接受了馬丁·路德的宗教主張。1555年,德國皇帝被迫簽署《奧格斯堡和約》,承認信仰路德宗的諸侯與信仰天主教的諸侯享有同等權利。  (板書)二、過程        ⒈(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⑴原因         ⑵開始標志: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理論核心:因信稱義             唯一權威:《圣經》 教義⑶內容 “信徒皆為祭司”教會組織建立廉儉教會             建立民族教會,俗權高于教權           打擊教會神權統治             推動民眾反封建斗爭         ⑷意義             形成新教路德宗             揭開歐洲宗教改革序幕  問:從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內容來看,代表了誰的利益?  答:新型的資產階級。  (板書)二、過程        ⒈(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⑴原因         ⑵開始標志: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理論核心:因信稱義             唯一權威:《圣經》 教義⑶內容 “信徒皆為祭司”教會組織建立廉儉教會             建立民族教會,俗權高于教權           打擊教會神權統治             推動民眾反封建斗爭         ⑷意義             形成新教路德宗             揭開歐洲宗教改革序幕⑸實質: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及思想改革運動  請同學們閱讀“日內瓦的‘教皇’”一目,歸納卡爾文宗教改革的內容。  (板書)二、過程        ⒈(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⒉(瑞士)卡爾文宗教改革             信奉“因信稱義”             思想核心:“先定論”         ⑴內容             建立民主教會             建立廉儉教會  投影:核心內容——“先定論”  主張:⒈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應該獲救,還是應該沉淪,即所謂的“選民”或“棄民”。“選民”獲得上帝賜予的智慧、享樂和權利,注定會發財致富;“棄民”卻注定貧窮困苦。     ⒉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為而改變,所以祈禱沒有意義。  問:這些主張對誰最有利?為什么?  答:……  影響:⒈徹底否定了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的作用;⒉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也為資產階級剝削提供依據。  請思考:比較卡爾文與路德兩大新教教義的異同。為何說卡爾文教義更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答:……  相同:①強調《圣經》地位;     ②主張信仰得救;     ③主張建立廉儉教會。不同:①加爾文把信仰得救解釋為先定論,     ②主張建立民主教會  這種主張徹底否定了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所以說該教義更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更為激進。  正如恩格斯所言:“卡爾文的信條正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果敢大膽的分子的要求。”  (板書)二、過程        ⒈(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⒉(瑞士)卡爾文宗教改革             信奉“因信稱義”             思想核心:“先定論”         ⑴內容             建立民主教會             建立廉儉教會             更符合資產階級利益         ⑵特點             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權制共和國請思考:英國宗教改革運動有何獨特之處及影響?  答:……英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特點:  ①改革方式:是依靠王權自上而下進行的  ②新教內容:保留了較多的天主教成份影響 :  ①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斷絕關系,英國民族教會產生。  ②由于英國國王領導的宗教改革很不徹底,英國隨即出現了傾向于卡爾文教的更加激進的思潮,要求進一步清除天主教殘余,又被稱作清教運動。清教徒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力量。  投影:歐洲宗教改革形勢圖信徒比例天主教:50%新 教:40%東正教:10%     歐洲宗教改革主要內容

  人物

  新教派別

  核心教義

  其他主張

  影響地域

  路德

  路德教

  德國

  北歐

  卡爾文

  卡爾文教

  法國

  英國等

  亨利八世

  英國國教

  英國

  歐洲宗教改革主要內容

  人物

  新教派別

  核心教義

  其他主張

  影響地域

  路德

  路德教①“因信稱義”②“信徒皆祭司”③信仰的唯一根據是《圣經》廉儉教會民族教會

  德國

  北歐

  卡爾文

  卡爾文教①《圣經》權威至高無上;②“先定論”民主教會廉儉教會

  法國

  英國等

  亨利八世

  英國國教《至尊法案》規定英王為教會首腦民族教會保留天主教教義和儀式

  英國  請思考:不管各國宗教改革的具體情況有何種程度的差異,在它們之間有一個共同點,請同學們結合前面學過的知識概括出這一共同點,并總結出宗教改革的實質。  答:…… 共同點:盡管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的起因和方式、目的不一樣,但都把矛頭指向天主教會或者說羅馬教廷的權威。宗教改革的實質:西歐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進行的一場反對封建統治的政治斗爭。【講評學案】一、神圣的中心組織——天主教⒈權傾歐洲的教皇國基督教的產生:公元1世紀于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發展和分裂: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教會實行教區制,其中羅馬教區享有崇高聲譽,后來其主教獲得“教皇”稱號。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1054年,東西部基督教決裂。西部的基督教稱天主教。⒉天主教對西歐的統治政治方面:①提出“雙劍說”,聲稱王權來自教會。②提出“太陽月亮說”,認為國王的權力來自教皇。③11世紀末建立不受世俗勢力影響的教皇選舉制度,12世紀初獲得對歐洲各地主教的任免權。④12世紀末教皇利用開除教籍、挑撥離間等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國的統治者臣服于教會的權威。⑤組織十字軍東征,進一步增強了教皇的實力,提高了羅馬教廷的威望。經濟方面:①天主教會控制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歐洲土地,采取封建剝削方式,教會實際上成為歐洲最大的封建主。②教會還向教徒征收“什一稅”。思想方面:天主教的思想基礎是信仰高于理性。信仰的內容是《圣經》。①天主教的主要教義包括:一神說和創世說,原罪說,末日審判說,禁欲說。②設宗教裁判所對各種不符合傳統教義的思想一概加以排斥,對傳播“異端”的人進行野蠻殘暴的迫害。社會生活方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廣大人民深受教會束縛。⒊天主教面臨的種種挑戰政治上:隨著民族意識的增長和專制君主的興起,天主教會凌駕于民族、國家之上的權力受到挑戰。經濟上:教會的經濟特權受到社會各界的反對。思想上:天主教會的傳統說教受到人本主義思想的沖擊,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現,更猛烈的沖擊天主教會的傳統思想。二、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⒈德國宗教改革根本原因:政治上的四分五裂阻礙德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原因:羅馬教廷對德國進行經濟掠奪和政治控制。直接原因:1517年,馬丁·路德反對教皇出賣贖罪券發表《九十五條論綱》。主要內容:①思想核心是“因信稱義”,把《圣經》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②提出“信徒皆為祭司”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廉儉的教會,簡化教會儀式。③主張建立民族教會。結果:1555年《奧格斯堡和約》的簽訂,標志著路德教獲得了合法的地位。⒉瑞士卡爾文宗教改革原因條件:①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②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內容:①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和“棄民”。②主張建立民主教會③主張簡化教會儀式,建立更加廉儉的教會。結果:①1541年,日內瓦建立了共和性質的神權國家體制。②日內瓦成了“新教的羅馬”,卡爾文被稱為“新教的教皇”。   ③傳播到歐洲許多地區和國家。⒊英國宗教改革背景:15世紀后期,英國國王依靠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不斷強化王權,到亨利八世時,王權已凌駕于議會之上,但英國教會仍然從屬于羅馬教廷。內容:①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②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斷絕關系,英國民族教會產生,稱“安立甘教”或英國國教。③以英語為做禮拜時的語言,保持天主教基本教義、主教制度和宗教儀式。結果:由國王領導的宗教改革不徹底,隨即出現更激進的清教運動,幾十年后清教徒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力量。⒋尼德蘭宗教改革背景:①工商業發達,資本主義萌芽較早。   ②卡爾文教流行。   ③西班牙對尼德蘭實行專制統治。性質: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獨立的性質。過程:1566年,尼德蘭人民起義,沖進教堂,搗毀圣像,強迫當局限制天主教活動,允許新教徒信仰自由。結果:北部獨立為荷蘭共和國,南部仍處于西班牙的控制之下。⒌天主教會內部的改革 背景:天主教地位受到嚴重威脅。內容:①清除內部積弊,重新審定教義、教規。②繼續強化異端裁判所。③組建反對新教改革的團體,破壞宗教改革。三、宗教改革的影響性質:宗教改革是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影響:①否定了天主教權威,建立新教為早期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思想武器。②促進了民族語言的形成,激發了歐洲各國的民族意識,催生了民族國家教會,促進了民族國家的成長。③改革使大量教會財產轉到新興資產階級手中,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二部分:反思與點評【課后反思】 “天主教會的改革”一目講的是羅馬天主教會面臨宗教改革的沖擊被迫采取的改革,可以放到宗教改革的影響中講述。

歐洲宗教改革 篇4

  專題五 歐洲宗教改革

  背景

  天主教的神權統治

  原因1、中世紀天主教加強對教會的整頓,和封建王權爭奪勢力,以征服“異教徒”組織“十字軍東征”2、加之歐洲封建王權衰落,使歐洲的天主教會占據了支配地位

  表現經濟方面天主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眾征收“什一稅”、兜售“贖罪券”等方式搜刮錢財政治方面教皇鼓吹教權高于王權,不斷地干涉各國的政治

  思想文化領域壟斷教育、思想、文化和輿論機構,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會生活方面影響無處不在

  影響教會本身就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它是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天主教的神權統治已成為中世紀歐洲發展的巨大障礙

  宗教異端運動

  原因中世紀時,由于天主教會的專斷,人們就開始了反封建斗爭

  形式宗教“異端” (與天主教會說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事件起源:12世紀后期法國南部的“異端”運動高潮:14~15世紀的英國人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捷克人胡司對教會的批判

  主要觀點1、認為現存的封建統治秩序和羅馬教會都是魔鬼創造的2、揭露了教會的虛偽與腐化3、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4、沒收教會的財產5《圣經》是高于教會和教士的最高權威6、教權服從于世俗的權力7、用民族語言傳教

  作用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向近代過渡的西歐(社會根源)(經濟上)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原因: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的開辟。伴隨著西歐各國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西歐資本主義發展起來影響:新興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對封建教會的束縛。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教會(政治上)民族國家發展

  原因:新興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對教會和封建地主的特權地位,強烈要求分享政治權利。不滿教會的盤剝,希望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結束分裂割據的局面,參與海外競爭。一些國家的君主也想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富國強兵影響:獨立于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就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天主教會對西歐的控制受到挑戰(思想文化) 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原因,指導思想、內容、開始國、代表人物、代表作影響: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與觀念更新,開始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強大沖擊

  時間16世紀

  主要事件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瑞士日內瓦加爾文宗教改革英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影響

  政治上;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它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權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發展 經濟上: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范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精神文化1、打破了天主教會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展了人文主義。2、幫助新教徒閱讀《圣經》,發展本民族文化,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學習科目,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3、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尼、英資產階級革命

  目的建立適應于民族國家發展的“民族教會”或適應于資產階級興起需要的“廉價教會”

  實質是一場西歐資產階級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的政治運動為什么西歐早期的反封建斗爭采取了宗教“異端”的形式?(1)是由天主教大一統的神權統治格局決定的。在當時,天主教神權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著各國封建政治的重要權力,還是壟斷了整個思想文化與教育的意識形態。人們思想和行動都受到天主教會的嚴格控制,新興資產階級還找不到更為先進的思想武器來批判封建主義同時,為了將具有濃厚宗教信仰的民眾發動起來,也需要為這一斗爭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2)當時歐洲資本主義還不很發達,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在反封建斗爭中,他們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無力通過大規模的革命手段實現自己的愿望(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加爾文教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威,主張建立民主的教會,這些思想和資產階級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原因1、根本原因:15~16世紀,德意志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2、主要原因: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神權統治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3、直接原因導火線: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

  目的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

  時間1517年開始

  經過1、開始:“九十五條論綱”時間:1517年內容:教皇無權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確證上帝對罪行的赦免基督教徒凡誠心懺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罰意義:揭開了宗教改革開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2、1520年馬丁·路德發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等,提出其改革主張

  內容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稱義”2、人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3、信仰的惟一依據是《圣經》反映了正在興起的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4、減少教堂和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進行資本原始積累5、俗權高于教權,并最終支配教權6、建立本民族教會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國家統一的政治要求

  影響1、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2、使德國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形成了一種新教路德宗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4、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加爾文宗教改革

  背景1、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2、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

  時間1536年開始

  內容1、堅持《圣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2、主張簡化宗教儀式3、核心: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或棄民4、主張發財致富5、主張自由、平等,個人主義6、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具有簡樸、誠實、講信用等高尚美德反映了早期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作辯護7、主張建立共和式的長老制度8、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使教會組織和國家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更適應了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

  作用1、打擊了天主教會的勢力2、凈化了社會風氣3、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4、主張更為激進,其更激進之處表現在建立民主教會和嚴厲排斥異己,以及主張國家的民主化與共和化上。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5、國際性影響廣泛,日內瓦也由此成為“新教的羅馬”

  局限鎮壓異端,判處異端死刑比較加爾文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的異同相同:都堅持《圣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不同:(1)路德的神學關懷中人是出發點和目的,而加爾文的神學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發點和目的(2)路德宣稱教徒“因信稱義”,十分強調在精神領域里個人信仰在獲救中的決定性作用,而加爾文也宣稱 “先定說”,認為上帝預先的揀選才真正是決定一切的基礎。(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賦予了神圣性。加爾文則使得現實的經濟活動也獲得了神圣性(4)加爾文的主張更為激進,其更激進之處表現在建立民主教會和嚴厲排斥異己,以及主張國家的民主化與共和化上。加爾文的主張更適應了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影響到歐洲的大部分地區,特別對法國和英國的歷史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背景1、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2、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社會各階層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3、日益強大的王權力圖擺脫羅馬教權的桎梏發起者國王亨利八世

  時間1532年開始,1534年國會通過了著名的“至尊法案”

  性質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

  動機建立作為王權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加強統治

  導火線亨利八世離婚案實質反映了王權和教權的斗爭

  內容1、斷絕英國教會在行政和經濟上與羅馬教廷的關系2、規定國王為英國最高首腦,擁有任命教職、召開教會、審查教規的權力3、保留天主教的教階制度,教義和儀式4、沒收修道院財產歸王室所有。

  特點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動,自上而下地展開,國王在改革中成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領袖,有權任免教職和決定教義。亨利八世成為英國第一位國教最高首腦的國王;2、沒有觸動天主教的教義和儀式,英國國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

  影響1、擺脫了羅馬教權的桎梏,鞏固了日益強大的王權,2、使英國基督教成為英國國教,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3、天主教會被剝奪的大多財產落到新興資產階級手里,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4、比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學思想方面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不利于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后出現清教運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區別相同:(1)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相同,都是在西歐封建制度衰亡、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的歷史年代;(2)它們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并把矛頭對準了天主教會;(3)兩者都向古代尋求和吸取養料,人文主義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馬丁·路德從《羅馬書》中采用“因信稱義”信條并將之引申為“唯信稱義”;(4)兩個運動在與統治者的關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義者需要教皇、國王、貴族和富商的庇護;宗教改革與統治者關系更是緊密,馬丁·路德就是得到薩克森選侯的保護,英國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領導下展開的。以上這些相同點說明兩者之間存在順向關系,它們在同一時代的社會矛盾推動下,互為條件、互相影響地發展起來不同:(1)在人的問題上,前者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而后者卻強調神的偉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為中心;(2)在信仰與宗教寬容的問題上文藝復興是一個信仰與思想自由的運動,一開始就容忍了異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個為了自由的運動,各種形式的新教派,幾乎都以另一個權威來取代教皇的權威(3)從核心內容上看: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宣揚資產階級人文主義世界觀,肯定人性,反對神權,以把人從神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為最終目的;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主張“信仰得救”和簡化宗教儀式,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終還承認神的存在。(4)從形式上看:文藝復興是在“復興”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揚資產階級世界觀;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反封建的社會運動。(5)從實質和影響看:文藝復興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不僅是思想領域內的反封建斗爭,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以羅馬天主教會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運動,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開辟了道路。

歐洲宗教改革 篇5

  第10課   歐洲宗教改革

  誘思導學

  ●目標誘導

  學習本課時,應掌握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解決好如下問題:

  1.馬丁•路德改革的歷史條件是怎樣的?導火索是什么?路德的宗教主張有哪些?

  2.加爾文對宗教改革的貢獻有哪些?

  3.英國王權與天主教會是怎樣決裂的?英國的宗教改革有何獨特之處?

  4.羅馬天主教會為抵御新教的攻勢,采取了 哪些應對措施?

  5.為什么要實行宗教寬容?德國、法國是如何實行宗教寬容的?

  6.歐洲宗教改革有何歷史意義?

  ●點撥引領

  1.宗教改革的背景。

  16世紀首先在德國爆發,隨后迅速席卷西歐的宗教改革是一場大規模的、意義深刻的社會政治運動。它由新興資產階級所發動,得到廣大農民和城市平民強有力的響應,個別國家的君主大力支持,部分下級貴族也積極投入,對封建的天主教會展開了猛烈的沖擊,促使天主教會發生分裂,涌現了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基督教新教派。中世紀西歐的羅馬天主教會是封建地主階級的精神統治工具,它給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為封建統治辯護;天主教會也是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領主,它擁有天主教世界地產的1/3;教會還是各國的特權組織,成了西歐國家實現政治統一的障礙。因此,恩格斯指出:“要在每個國家內從各個方面成功地進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須先摧毀它的這個神圣的中心組織。”西歐各國的天主教會都直接受羅馬教廷支配,是“國中之國”。大主教、主教、神甫和僧侶都不受當地政府的管轄,拒絕向世俗政權效忠。13世紀,當教皇的權利發展到頂峰時,他甚至可以肆意干涉各國的內政,可以將皇帝或國王放逐,并且可以解除該國臣民對該國君主的效忠誓約,如果他認為某國的法律損害天主教會的利益,它也可以宣布該項法律無效,禁止人們服從。在這種情況下,獨立于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就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把教會置于王權的控制之下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天主教會的腐敗和搜刮,引起各階級階層的強烈不滿,這是16世紀宗教改革爆發的直接原因。宗教改革運動之發生,也得利于文藝復興。16世紀的宗教改革實質上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它為西歐資本主義因素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

  2.對《九十五條論綱》意義的認識:實際上否認了教皇的神權;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加爾文與日內瓦神權共和國

  加爾文被譽為歐洲改教時期的第二位偉大人物,地位僅次于德國的馬丁路德。他所著的基督教要義是改教運動時期的經典作品。加爾文是法國人,卻在日內瓦建立了一個有影響力的教會行政機構。他的成就在基督教歷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實加爾文只是日內瓦一個教會的牧師。但在他的引導下,日內瓦全城都變為一個完全基督化的城市。人民的生活在教會法庭的監督下顯得有規律。在加爾文的影響下,城市內的污穢地方得以清除。他又注意貧苦的人民,為他們謀取福利。

  實際上,他成為日內瓦政治、宗教的最高領導人。日內瓦的教會和政府組織都是按照加爾文的設想組織起來的。教會設立四種職務:長老、牧師、教師、執事。長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選出,負責監督每一個人的生活。牧師為神職人員,負責解釋圣經,并實行圣禮。教師負責學校的領導工作,宣教事業和講授圣經。執事是由信徒選舉產生的不脫產的協助長老和教師的教會管理人員,主管慈善機構,負責救濟和醫療工作。教會的權威機構是長老會,或稱宗教法庭,每星期四舉行一次例會。政府的最高機構是大議會和小議會,由市民選舉產生。教會機構和政府機構雖有分工,前者負責宗教信仰與思想道德等精神生活,后者負責世俗事務,但實際上二者已結合成一體,不僅人員交叉,而且職責也難截然劃分。日內瓦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神權共和國。

  4.英國國教確立的艱難歷程

  1543年,英國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國教會的唯一的、至高無上的首腦,擁有糾正錯誤、鎮壓異端、處理教會事務的一切權力。宣布切斷與教皇的一切來往,凡否認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者,均處以叛國罪。1537年亨利八世還批準英文版《圣經》在英國發行。英國人從此可以自由閱讀圣經了。

  在英國斷絕與羅馬教廷的聯系之后,英國路德教派和其他教派又開始活躍起來,他們天真地相信英國已真的稱為新教國家了。面對群眾運動的復活,亨利八世的宗教思想又回潮了。他又回到天主教的立場上來,聲稱天主教的任何信條都是金科玉律,不能變更。并宣布以恐怖手段懲罰宗教不同意見者。據統計,亨利八世在位期間,因宗教問題被處以極刑者達數千人之多。

  亨利八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在位期間(1547—1553),政府 為英國國教制訂的教義條文帶有明顯的新教性質。

  但是,愛德華六世短命而且無后,死后由亨利八世的公主瑪麗都鐸嗣位(1553--1558)。瑪麗本人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廢除了父親及異母弟在位時的宗教立法,恢復了英國國教與羅馬教廷的上下級關系。瑪麗女王以極其殘酷的手段懲罰新教徒,在她在位期間,有300個新教分子被處死,大主教克蘭默竟被處以火刑。她因此有”血腥的瑪麗”之稱。

  瑪麗無后,王位傳給她的異母妹伊麗莎白。伊麗莎白在位(1558--1603)期間,英國教會在教義及實踐方面最后固定下來。斷絕了英國教會與羅馬教會的關系,再一次把英國教會置于王權的控制之下。1563年議會制定的《三十九項信條》把圣經定為信仰的唯一準則,堅持“信仰耶穌即可免罪”的原則。伊麗莎白女王采取嚴酷的措施去強迫所有的英國人都遵從她在宗教上的這些決定。信奉天主教者,處以極刑。成立宗教法庭,專門審判異教徒。

  5.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的區別          

  從核心內容上看: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宣揚資產階級人文主義世界觀,肯定人性,反對神權,以把人從神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為最終目的;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主張“信仰得救”和簡化宗教儀式,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終還承認神的存在。 從形式上看:文藝復興是在“復興”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揚資產階級世界觀;馬丁• 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從實質和影響看:文藝復興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不僅是思想領域內的反封建斗爭,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以羅馬天主教會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運動,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開辟了道路。

  6.學習本節內容應注意認清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興資產階級的成長是推動宗教改革的根本動力,而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實際上是后來政治上奪權以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前奏。

  學習建議:學習本課時,還應注意理解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因信稱義、先定論、《至尊法案》、《九十五條論綱》、耶穌會、宗教寬容等概念。

  ●感受歷史

  1. 宗教改革前夕的德意志

  15、16世紀時,德意志的紡織、采礦、印刷、造紙等工業都有顯著發展,也出現了手工工場。商業相當繁榮,從東方運到意大利再轉往北歐的商品,需要從德意志過境。但由于封建割據,德意志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在政治上,封建割據,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經濟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統一,政治不統一又影響經濟發展,德意志的社會矛盾十分復雜,矛盾的集中點就是天主教會。

  在德意志,教會和世俗諸侯掌握著最大的權力。他們的領地儼然是獨立王國,但是他們之間也有矛盾。世俗諸侯不滿德意志教會的橫行無忌,他們不但反對財富流向羅馬,還覬覦教會的巨大財產。騎士階層已經日漸沒落。隨著火藥和步兵作用的增大,他們的地位已經大大下降,收入不多,甚至債臺高筑。他們既反對諸侯的專橫跋扈,也嫉視教會的富有。市民階層,即富裕的手工業者、商人、新興的工場主,受教、俗諸侯的壓迫,不滿教會的特權,嫉妒它的財產,其中的激進派要求用“廉價教會”代替想盡辦法壓榨勒索的封建教會。城市中的平民群眾,如破產的手工業者、幫工、日工、廣大農民,生活十分困苦。境況尤其悲慘的是農民。遭受著教、俗封建主、商人、高利貸者的層層盤剝,肩負著什一稅、地租、人頭稅、戰爭稅、死亡費、結婚費、財產轉移費和勞役的繁重負擔,面臨者挖眼、割鼻、截指、斷手等刑罰的威脅。地方起義不斷爆發。教士集團內部情況也不一致。上層人物行為墮落,生活腐化,為人們所深惡痛絕。低級教士出身平民,收入微薄,他們對于上層人物同樣心懷不滿。德意志的一切矛盾都圍繞著宗教劇烈地發展者。一場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在德國,民族壓迫,階級壓迫,宗教壓迫交織在一起,這就是為什么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并發展成大規模的農民戰爭的原因。

  2.加爾文的先定論

  按照加爾文的觀點,誰是“選民”,誰是“棄民”可以通過上帝的呼召體現出來。人在現世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就是“選民”“棄民”的標志。先定論以宗教學說的形式,反映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地理大發現以后,出現了世界市場的擴大,商業的劇烈競爭和早期的殖民擴張。新涌現出來的巨大經濟力量,使個人感到畏懼,不能不受它的支配。但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積極競相追求利潤,勝利者產生了優越感,增加了自信力,認為自己肯定是上帝的“選民”。這樣就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

  “加爾文的信條正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果敢大膽的分子的要求。……加爾文的教會體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 既然上帝的王國已經共和化了,人間的王國難道還能仍然聽命于君主、主教和領主嗎?……加爾文教卻在荷蘭創立了共和國。”——恩格斯

  “當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國已經蛻化并把德國引向滅亡的時候,加爾文的宗教改革卻成了日內瓦、荷蘭和蘇格蘭共和黨人的旗幟,使荷蘭擺脫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德國的統治,并為英國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識形態的外衣。”——恩格斯

  解析:加爾文的宗教主張比路德更激進,把信仰解釋城先定論,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為以后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依據。

  3.閱讀建議

  有條件的可以閱讀吳于廑等主編的《世界史•近代史》,或查閱人教網,等網站。

  ●習題點撥

  1.宗教改革運動的發動者是馬丁路德;導火索是天主教會兜售贖罪券。

  2.新教認為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禮和善功,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信仰的唯一依據是《圣經》。

  3.新教三大派別:路德教、加爾文教、英國國教。路德教起源于德國,創始人是馬丁•路德,加爾文教起源于瑞士,創始人是加爾文,英國國教起源于英國,創始人是亨利八世。      應用體驗

  ●訓練測評

  一、選擇題

  1.下列關于天主教會的說法錯誤的是

  a.天主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

  b.天主教會是西歐封建統治的國際中心

  c.天主教會建立了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

  d.天主教會促進了14、15世紀社會的發展。

  2.之所以稱德國為“教皇的奶牛”是因為

  a.德國受教會壓榨最嚴重

  b.德國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

  c.德國為教皇喂養了很多奶牛

  d.教皇從德國劫走大量財富

  3.西歐宗教改革實質上是一場

  a.天主教內部的教派之爭

  b.國王與教皇之間的權力之爭

  c.人民反對天主教的起義

  d.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

  4.拉開宗教改革序幕的是

  a.教皇兜售贖罪券

  b.《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

  c.英國議會通過《至尊法案》

  d.德國君主簽署《奧格斯堡宗教和約》

  5.路德教主要傳播區域是①德國②北歐③法國④尼德蘭⑤英國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⑤         d.①②⑤

  6.馬丁•路德提出 “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意義在于

  a. 否定了天主教會的作用及其神學

  b. 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

  c. 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勢力

  d. 維護了德意志各階層的利益

  7.16世紀30年代,加爾文發表著作,提出一些新的神學觀點,包括①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威 ②簡化宗教儀式 ③建立民主教會 ④信仰耶穌即可得救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8.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的顯著特點是①國王自上而下推行改革 ②建立了民族教會,不再從屬于羅馬教皇 ③改變了天主教會的教義、制度和儀式 ④改革中發生了宗教戰爭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9.歐洲第一個寬容新教的和約是

  a.《南特赦令》

  b.《奧格斯堡宗教和約》

  c.《至尊法案》

  d.《三十九條信綱》

  10.西歐宗教改革運動的意義是 ①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的支柱天主教會 ②極大的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③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④為歐洲走向現代社會創造了條件 ⑤使宗教自由逐漸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二、非選擇題

  11.閱讀材料:

  材料一:天主教會把從事商業貿易和發財致富說成墮落行為,這種輕商思想與當時商品貨幣關系蓬勃發展的趨勢背道而馳。

  材料二:許多修道院與公共妓院無甚差別。

  ———伊拉斯莫

  材料三:16世紀初,羅馬教廷每年從德國榨取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這個數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稅額的 21倍。

  材料四:天主教會宣稱,人若要得救,必須以教會為中介。……(教會)聲稱只要購買贖罪券,上帝就可以赦免他本人及其親屬的罪。

  材料五:英王為英國教會唯一的、至高無上的首腦,……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義和儀式。……解散修道院……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二、三,概括德國宗教改革的原因。  

  (2)針對材料四,馬丁•路德做了什么事?提出了怎樣的主張?  

  (3)材料五出自什么文件?該文件的頒布有何意義?     12. 歐洲宗教改革為什么會發生?拉開該運動序幕的是什么事件?改革后出現的新教派別有哪些?這場變革對社會進步有什么意義?     ●探究感悟

  材料一:凡犯有異端罪行的,不僅應該革除教籍,還應該處死,從世上清除。偽造錢幣是為了維持肉體生命,而異端活動腐蝕信仰,毀滅靈魂,性質比偽造錢幣更為嚴重。世俗君主對偽造錢幣犯判處應得的死刑,對異端分子就更有理由判處死刑。    ———中世紀天主教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

  材料二:凡屬認為我們對異端及褻瀆神明者處置不當的人,顯然,已使自己成為異端及褻瀆神明者之共犯。……我們有權嚴懲異端,可以說是無可置疑的……任何人一旦犯了異端之罪,為了榮耀上帝,即使至親,也應繩之以法。

  ———新教派創始人加爾文

  材料三:加爾文原來的朋友、人文主義學者賽巴斯蒂安•卡斯特里奧在加爾文燒死塞爾維特后,悲憤不已,發出了下面的呼聲:“在一個城市里他們奉你是真正的信徒,到下一個城市里就拿你當個異端。因此,如今誰想活得安安靜靜,他的信仰和宗教,得像城市和國家的數目一樣多。……在與我們觀點不同的人眼里,我們大家全是異端。……唯有抑制住我們的不寬容,我們方能夠和平共處。”

  結合以上材料,探究“異端”一詞的內涵,思考寬容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       第10課   歐洲宗教改革

  【訓練測評】

  一、選擇題

  1.d  2.d  3.d  4.b  5.b  6.a  7.d 8.a  9.b  10.c

  二、非選擇題

  11.(1)天主教會阻礙資本主義發展;天主教會的腐敗;德國受天主教會的壓榨最嚴重。(2)在教堂的大門上貼出《九十五條論綱》。反駁了贖罪券的功效,指出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禮和善功,只能靠終生“悔改”。(3)《至尊法案》。嚴重削弱了英國教會的實力,建立起附屬于王權的政府的民族教會,大大增強了王權。

  12、.發生原因:天主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是西歐封建統治巨大的國際中心,成為西歐各國強化王權道路上的一大障礙;隨著近代資本主義關系的產生,天主教會不僅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反而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教會的腐化;德國是受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德國人民對天主教會普遍不滿。

  【探究感悟】

  提示:“異端”可以理解為與傳統、正統不同的,或對立的主張。在現代社會中,信仰自由已被普遍接受,只有寬容,人們才能和諧相處。專題一 梭倫改革(學生預習課文用)

  課程標準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雅典早期政治體制★

  一、公元前8世紀初形成雅典王政國家。

  二、公元前7世紀初形成雅典貴族共和國,元老院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雅典:梭倫改革★

  一、改革背景

  ㈠改革根本原因:貴族與平民和工商業奴隸主矛盾的激化

  1、平民與貴族之間矛盾尖銳

  ⑴政治上:①平民雖享有   ,但因    而無法參與國家政權。

  ②貴族把持    ,包攬官職,    ,壓迫平民。

  ⑵經濟上:①貴族占有大量財富,剝削平民。

  ②平民因  而淪為雇工、債務奴隸或賣到海外抵債。

  2、工商業奴隸主階層與貴族之間矛盾尖銳

  ⑴工商業奴隸主形成:公元前7世紀,隨著雅典工商業發展,部分人發財致富,成為工商業奴隸主。

  ⑵工商業奴隸主地位:經濟上富裕,但  上沒有地位,不滿  的統治,逐漸與  站在一起。

  3、雅典社會主要矛盾和影響

  ⑴主要矛盾:  與  的矛盾,  與      的矛盾是雅典社會的主要矛盾,其中  更加尖銳。

  ⑵影響:公元前7世紀,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政局動蕩不安,雅典社會面臨嚴重的危機。

  ㈡基倫暴動和德拉古立法:矛盾激化的表現(解決危機的嘗試)

  1、徹底推翻原有體制的嘗試——基倫暴動。

  2、對原有體制進行改革的嘗試——《德拉古法典》。

  3、兩次事件的影響:沒能解決雅典的社會矛盾,社會危機更加嚴重。

  ㈢改革的導火線:薩拉米危機

  ⑴原因:①雅典嚴重社會危機之時,麥加拉奪取薩拉米島,對雅典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②雅典貴族擔心平民力量乘機壯大,禁止討論奪取薩拉米之事。

  ⑵影響:沉重打擊了雅典的經濟,社會危機空前嚴重。

  ㈣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立志改革,振興城邦(詩人政治家)。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穩定雅典的社會秩序。

  2、根本目的:振興城邦,維護奴隸主統治。

  三、改革內容:

  ㈠經濟方面:

  1、頒布《解負令》

  ⑴內容:廢除        和     ;禁止以  和  做抵押;限制    。(土地和債務)

  ⑵影響:取消債務奴隸,保護了平民的基本權益。經濟上的獨立,為平民享有政治權利提供了物質保障。

  2、發展工商業

  ⑴內容:①手工業:父母必須幫助子女學會一門手藝;鼓勵      移居雅典并賦予公民權。

  ②商業:鼓勵谷物  和限制谷物  ,鼓勵出口葡萄酒、橄欖油。

  ⑵影響:①從短期看:穩定物價,保障平民生活。

  ②從長期看:經濟上:促進雅典工商業發展和社會經濟多元化;

  政治上:工商業者隊伍壯大,工商業奴隸主力量增強,多元化政治格局進一步穩固。

  ㈡政治方面:提高平民地位

  1、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個等級,并確定了相應的政治權利

  ⑴目的: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

  ⑵內容:四個等級:   、   、   和   。

  政治權利:第一、二等級擔任  官職,第三等級擔任  官職,第四等級  擔任官職。

  ⑶意義: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維護了工商業奴隸主的利益,為雅典政治民主化開辟道路。

  2、創立四百人會議

  ⑴組成:四個  各選100人組成,但第四等級  當選資格。

  ⑵職能:為公民大會預審提案,準備議程。

  ⑶作用:使第三等級公民獲得參政議政的機會;提高公民大會的地位;打破貴族對國家權力壟斷。

  3、組建民眾法庭,實行陪審員(不分等級,抽簽產生)制度

  作用:民眾法庭的設立打破貴族對法律的壟斷;陪審法庭使平民獲得參加國家政權的權利。

  四、改革評價(梭倫的遺產)

  1、積極意義:

  ⑴打擊    勢力,奠定  民主政治乃至  民主政治基礎;

  ⑵完善了雅典的國家制度;

  ⑶有利于公民行使權利。

  2、局限性:

  中庸政策決定改革的不徹底性。知識鏈接

  ★必修ⅰ專題六: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演變★

  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倫改革(公元前594年任執政官)

  內容、評價見上

  2、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xx年,執政官)

  內容:⑴以10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舊的4個血緣部落。

  ⑵建立“五百人會議”取代原來“四百人會議”。

  ⑶設立“十將軍委員會”,每部落各選一名。

  ⑷制定陶片放逐法。

  3、“黃金時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改革

  內容:⑴各級官職,除十將軍外,向所有公民開放,并都以抽簽方式產生;

  ⑵民主政治主要機構:“公民大會”(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擁有最充分的權力。

  ⑶為參政公民發放津貼。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⑴局限性(失):

  ①就民主范圍而言,雅典公民權利是建立在對廣大奴隸專政基礎上的,眾多婦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②就性質而言,僅是一種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

  ③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方式,意味著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可能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④歷史事實證明,雅典的衰落正是這種民主政治所導致的混亂和內耗造成的。

  ⑵進步性(得):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專題一 梭倫改革(教師講解參考用)

  課程標準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雅典早期政治體制★

  一、公元前8世紀初形成雅典王政國家。

  二、公元前7世紀初形成雅典貴族共和國,元老院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雅典:梭倫改革★

  一、改革背景

  ㈠改革根本原因:貴族與平民和工商業奴隸主矛盾的激化

  1、平民與貴族之間矛盾尖銳

  ⑴政治上:①平民雖享有公民權,但因經濟貧困而無法參與國家政權。

  ②貴族把持國家政權,包攬官職,制定法律,壓迫平民。

  ⑵經濟上:①貴族占有大量財富,剝削平民。

  ②平民因欠債而淪為雇工、債務奴隸或賣到海外抵債。

  2、工商業奴隸主階層與貴族之間矛盾尖銳

  ⑴工商業奴隸主形成:公元前7世紀,隨著雅典工商業發展,部分人發財致富,成為工商業奴隸主。

  ⑵工商業奴隸主地位:經濟上富裕,但政治上沒有地位,不滿貴族的統治,逐漸與平民站在一起。

  3、雅典社會主要矛盾和影響

  ⑴主要矛盾:貴族與平民的矛盾,貴族與工商業奴隸主的矛盾是雅典社會的主要矛盾,其中前者更加尖銳。

  ⑵影響:公元前7世紀,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政局動蕩不安,雅典社會面臨嚴重的危機。

  ㈡基倫暴動和德拉古立法:矛盾激化的表現(解決危機的嘗試)

  1、徹底推翻原有體制的嘗試——基倫暴動。

  2、對原有體制進行改革的嘗試——《德拉古法典》。

  3、兩次事件的影響:沒能解決雅典的社會矛盾,社會危機更加嚴重。

  ㈢改革的導火線:薩拉米危機

  ⑴原因:①雅典嚴重社會危機之時,麥加拉奪取薩拉米島,對雅典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②雅典貴族擔心平民力量乘機壯大,禁止討論奪取薩拉米之事。

  ⑵影響:沉重打擊了雅典的經濟,社會危機空前嚴重。

  ㈣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立志改革,振興城邦(詩人政治家)。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穩定雅典的社會秩序。

  2、根本目的:振興城邦,維護奴隸主統治。

  三、改革內容:

  ㈠經濟方面:

  1、頒布《解負令》

  ⑴內容:廢除平民所欠一切債務和債務奴隸制;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限制土地兼并。(土地和債務)

  ⑵影響:取消債務奴隸,保護了平民的基本權益。經濟上的獨立,為平民享有政治權利提供了物質保障。

  2、發展工商業

  ⑴內容:①手工業:父母必須幫助子女學會一門手藝;鼓勵外邦手工業者移居雅典并賦予公民權。

  ②商業:鼓勵谷物進口和限制谷物出口,鼓勵出口葡萄酒、橄欖油。

  ⑵影響:①從短期看:穩定物價,保障平民生活。

  ②從長期看:經濟上:促進雅典工商業發展和社會經濟多元化;

  政治上:工商業者隊伍壯大,工商業奴隸主力量增強,多元化政治格局進一步穩固。

  ㈡政治方面:提高平民地位

  1、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個等級,并確定了相應的政治權利

  ⑴目的: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

  ⑵內容:四個等級:富豪級、騎士級、雙牛級和日傭級。

  政治權利:第一、二等級擔任高級官職,第三等級擔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不能擔任官職。

  ⑶意義: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維護了工商業奴隸主的利益,為雅典政治民主化開辟道路。

  2、創立四百人會議

  ⑴組成:四個部落各選100人組成,但第四等級沒有當選資格。

  ⑵職能:為公民大會預審提案,準備議程。

  ⑶作用:使第三等級公民獲得參政議政的機會;提高公民大會的地位;打破貴族對國家權力壟斷。

  3、組建民眾法庭,實行陪審員(不分等級,抽簽產生)制度

  作用:民眾法庭的設立打破貴族對法律的壟斷;陪審法庭使平民獲得參加國家政權的權利。

  四、改革評價(梭倫的遺產)

  1、積極意義:

  ⑴打擊氏族貴族勢力,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基礎;

  ⑵完善了雅典的國家制度;

  ⑶有利于公民行使權利。

  2、局限性:

  中庸政策決定改革的不徹底性。

  ★必修ⅰ專題六: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演變★

  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倫改革(公元前594年任執政官)

  內容、評價見上

  2、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xx年,執政官)

  內容:⑴以10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舊的4個血緣部落。

  ⑵建立“五百人會議”取代原來“四百人會議”。

  ⑶設立“十將軍委員會”,每部落各選一名。

  ⑷制定陶片放逐法。

  3、“黃金時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改革

  內容:⑴各級官職,除十將軍外,向所有公民開放,并都以抽簽方式產生;

  ⑵民主政治主要機構:“公民大會”(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擁有最充分的權力。

  ⑶為參政公民發放津貼。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⑴局限性(失):

  ①就民主范圍而言,雅典公民權利是建立在對廣大奴隸專政基礎上的,眾多婦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②就性質而言,僅是一種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

  ③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方式,意味著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可能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④歷史事實證明,雅典的衰落正是這種民主政治所導致的混亂和內耗造成的。

  ⑵進步性(得):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歐洲宗教改革 篇6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五   歐洲宗教改革

  第一節  “神圣的中心組織”——天主教

  課程標準

  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在歐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對歐洲民眾生活產生的影響。 2、結合中世紀后期天主教會成為歐洲歷史發展障礙的相關史實,認識歐洲宗教改革必要性。 3、通過探究“異端”一詞的內涵,理解寬容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4、認識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發表的意義。

  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世紀天主教在歐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對歐洲民眾生活產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結合中世紀后期天主教會成為歐洲歷史發展障礙的相關史實,認識歐洲宗教改革必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異端”一詞的內涵,理解寬容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結合中世紀后期天主教會成為歐洲歷史發展障礙的相關史實,認識歐洲宗教改革必要性。 教學難點 了解中世紀天主教在歐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對歐洲民眾生活產生的影響。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設:贖罪券、宗教“異端”、“九十五條論綱”、“因信稱義”、先定論、英國國教

  【自學評價】

  “神圣的中心組織”——天主教 1、11世紀末,天主教會內部進行了改革,首先建立了不受世俗勢力影響的__________制度;12世紀初又獲得對歐洲各地主教的__________,12世紀末,迫使英、法、德等國的________臣服于教會的權威;同時還組織________對近東地區發動侵略戰爭,進一步增強了教皇的實力,提高了________的威望。 2、中世紀的天主教會控制了大量土地,采用_________________的剝削方式,實際上成為歐洲最大的____________。 3、中世紀天主教的落后性首先表現在教會宣揚的____________的教義教規上。中世紀晚期,天主教會日漸墮落。首先,教會成為特殊利益群體,加緊了對人們____________的控制;其次教士生活____________,道德敗壞;最后,教會____________       。 為維護自己的特權地位,天主教對不符合傳統教義的思想斥之為“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   迫害傳播之人。

  4、____________的增長和____________的興起對凌駕于民族、國家之上的天主教會形成威脅;教會的__________引起了社會的各界的反對;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所宣揚的人本主義思想,為人們挑戰天主教權威提供了思想資源;______________的產生,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現,導致天主教所宣傳的那套陳舊的思想不再適應現實的需要。 【知識結構】

  一、            權傾歐洲的教皇國

  1、 背景:

  (1)起源:基督教的產生于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的         。 (2)發展: ①公元392年,成為        帝國國教。 ②教會實行教區制,其中羅馬教區享有崇高聲譽,后來其主教獲得“          ”稱號。 ③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 ④756年,        國王的增地奠定了            的基礎。 (3)分裂:1054年,東西部基督教決裂。西部的基督教稱天主教。 ⒉確立:天主教對西歐的統治 (1)制造邪說: ①提出“        ”,聲稱王權來自教會。 ②提出“                  ”,認為國王的權力來自教皇。 (2)整頓教會: ①11世紀末建立不受世俗勢力影響的             制度; ②12世紀初獲得對歐洲各地主教的          權。 (3)12世紀末教皇利用開除教籍、挑撥離間等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國的統治者臣服于教會的權威。 (4)組織十字軍東征,進一步增強了教皇的實力,提高了羅馬教廷的威望。 3、表現: (1)經濟方面: ①天主教會控制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歐洲土地,采取封建剝削方式,教會實際上成為歐洲最大的封建主。 ②教會還向教徒征收“什一稅”。 (2)政治上:          是教會組織的最高統治者。 二、天主教會的落后、墮落與野蠻 1、落后: (1)思想方面:天主教的思想基礎是      高于理性。信仰的內容是           。 (2)天主教的主要教義包括:一神說和創世說,原罪說,末日審判說,         。 2、墮落: (1)教會成為特殊利益群體,加緊控制人們              ; (2)             生活腐化,               敗壞; (3)             貪婪成性,瘋狂斂財。 3、野蠻: (1)目的:為了維護自己的              地位。 (2)表現: ①排斥一切不符合             的思想,稱為“         ”。 ②設             對各種不符合傳統教義的思想一概加以排斥,對傳播“異端”的人進行野蠻殘暴的迫害。 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廣大人民深受教會束縛。 【課堂演練】

  16世紀對教會的反叛,以其世俗主義標志著近代的開端。

  ——據(美)約翰·巴克勒等:《西方社會史》

  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6世紀的宗教改革有何歷史必然性?

  三、天主教面臨的種種挑戰 1、 原因: (1)在西北歐和意大利出現并發展; (2)新興資產階級推動了           的形成和           的覺醒。 (3)新興資產階級要求重新認識人的價值,建立新的            。 2、表現: (1)政治上:隨著     意識的增長和專制     的興起,天主教會凌駕于民族、國家之上的權力受到挑戰。 (2)經濟上:教會的經濟特權受到社會各界的反對。 (3)思想上:天主教會的傳統說教受到          思想的沖擊,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現,更猛烈的沖擊天主教會的傳統思想。新的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的出現,導致天主教所宣傳的那套陳舊的思想不再適應現實的需要。 【課堂小結】 中世紀早期的反封建斗爭采取宗教“異端”形式的原因。

  【課堂作業】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任何時候我進入教廷神職人員的房間,總是看見神父和銀錢商在一起,忙于鑒別錢幣的成色和計算數目,面前堆著成堆的錢幣。                                                                     ——一位西班牙官員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認“罪行”,就反復用刑拷問。一切有利于被控告人的證詞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經審判便予處死。被告認罪之后,如又否認,即不再審訊,予以燒死。   ——宗教裁判所審訊條例 請回答:天主教是怎樣維護統治和維護奢侈生活的? 答案: 2、中世紀天主教會在歐洲處于怎樣的地位? 答案: 【課后反思】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五   歐洲宗教改革

  第二節  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

  課程標準

  1、認識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發表的意義。 2、知道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及影響,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3、理解卡爾文“先定論”宗教思想的內涵和意義;了解卡爾文日內瓦教會改革的內容及影響。 4、了解英國宗教改革的原因、內容及對英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知識與能力 知道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及影響,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過程與方法 了解英國宗教改革的原因、內容及對英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卡爾文“先定論”宗教思想的內涵和意義;了解卡爾文日內瓦教會改革的內容及影響。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及影響,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教學難點 了解英國宗教改革的原因、內容及對英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設: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自學評價】 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運動首先發生于德國,政治上_______________,15世紀末德國開始出現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的要求,德國成為一個一觸即發的火藥桶。1517年教皇特使到德國兜售________,馬丁·路德公布《__________》,反對這一事件,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馬丁·路德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個人信仰不是尊崇教皇和教會組織,而是崇拜____________;馬丁·路德進一步提出“_________”的思想;之后又提出要建立一個______  的教會;主張建立_____________教會。1555年德皇被迫簽訂__________          _,標志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內瓦宗教改革的領袖是_______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__,主張建立_________。這一教派在___________的地區和國家得到廣泛傳播。 4、1534年,英國議會通過_____________,宣布_________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凡與國家法律抵觸的教規____________。從此,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斷絕關系,英國民族教會產生。 5、宗教改革是________之后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有助于人們的___________。新教為早期_______________提供了思想武器;宗教改革還為資產階級_________________;改革催生了獨立于羅馬教廷的______________;改革使大量教會財產轉到________手中,促進了歐洲___________的發展。 【知識結構】 二、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 ⒈“奶牛”的憤怒---德國宗教改革 1)  原因: (1)根本原因:政治上的四分五裂阻礙德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2)主要原因:羅馬教廷對德國進行經濟掠奪和政治控制。 (3)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出賣贖罪券。 (4)主觀原因:馬丁·路德立志革新新教。 2)開始: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主要內容: ①思想核心是“因信稱義”,把《圣經》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 ②提出“信徒皆為祭司”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廉儉的教會,簡化教會儀式。 ③主張建立民族教會。 4)結果:1555年《奧格斯堡和約》的簽訂,標志著路德教獲得了合法的地位。 影響:點燃了德國人民反對                  的烈焰。 【課堂演練】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問教廷樞密大臣:“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的懲罰?”他悠然回答說:“上帝不愿罪人死去,寧愿讓他們活著出錢。” 材料二   贖罪券販子的赦罪辭:“首先赦免受教士責難的人,無論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次赦免犯罪、犯規或過分無節制的人,不論他的過錯多大。……只要是羅馬教會之匙所達之處,我都可以赦免你該在煉獄接受的懲罰。” 材料三   “教皇沒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權力,他只能憑自己的權力或教會法加于人們的懲罰。”        “他們……說什么當錢柜中的銀幣丁當作響,煉獄中的靈魂即會應聲飛入天堂。顯然,當錢幣在錢柜中丁當作響,增加的只是貪婪和利己之心。”        “真誠悔過的基督徒,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能夠獲得全面免除罪罰的權利。”                  ——“九十五條論綱” 請回答: ⑴說明宗教改革爆發的直接原因,并分析馬丁•路德的主張與天主教會的區別。 ⑵說明《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有何重要意義? ⑶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是什么? ⒉日內瓦的“教皇”------瑞士卡爾文宗教改革 1)原因條件:①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②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 2)內容:①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和“棄民”。 ②主張建立民主教會 ③主張簡化教會儀式,建立更加廉儉的教會。 3)結果:①1541年,日內瓦建立了共和性質的神權國家體制。 ②日內瓦成了“新教的羅馬”,卡爾文被稱為“新教的教皇”。    ③傳播到歐洲許多地區和國家。 ⒊國王領導的英國宗教改革 1)  背景: (1)15世紀后期,英國國王依靠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不斷強化王權,到亨利八世時,王權已凌駕于議會之上; (2)但英國教會仍然從屬于羅馬教廷。 2)內容: ①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 ②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斷絕關系,英國民族教會產生,稱“安立甘教”或英國國教。 ③以英語為做禮拜時的語言,保持天主教基本教義、主教制度和宗教儀式。 3)結果:由國王領導的宗教改革不徹底,隨即出現更激進的清教運動,幾十年后清教徒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力量。 ⒋帶來民族獨立的尼德蘭宗教改革 1)  背景: ①工商業發達,資本主義萌芽較早。 ②卡爾文教流行。 ③西班牙對尼德蘭實行專制統治。 2)性質: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獨立的性質。 3)過程: 1566年,尼德蘭人民起義,沖進教堂,搗毀圣像,強迫當局限制天主教活動,允許新教徒信仰自由。 4)結果:北部獨立為荷蘭共和國,南部仍處于西班牙的控制之下。 ⒌天主教會內部的改革 1)背景:天主教地位受到嚴重威脅。 2)內容: ①清除內部積弊,重新審定教義、教規。 ②繼續強化異端裁判所。 ③組建反對新教改革的團體,破壞宗教改革。 3)影響:                      暫時擺脫了困境。 三、改革沖擊波-----宗教改革的影響 1、性質:宗教改革是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2、積極影響: ①否定了天主教權威,建立新教為早期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②促進了民族語言的形成,激發了歐洲各國的民族意識,催生了民族國家教會,促進了民族國家的成長。 ③改革使大量教會財產轉到新興資產階級手中,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3、消極影響:帶來宗教的局限性,如宗教迫害、宗教紛爭不斷。 【課堂作業】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個人所以發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勞,而完全靠上帝恩賜。                            ——卡爾文 材料二   財富本身決不象某些蠢人所想的應予斥責。這樣做就是褻瀆神明。                                     ——卡爾文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回答“一個人發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卡爾文這一主張在當時有何現實意義? (2)材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卡爾文是怎樣批判“財富”的?由此他提出了怎樣的主張? (3)從上述材料看,卡爾文的主張代表了哪一階級的要求?  【課后反思】

歐洲宗教改革(精選6篇) 相關內容:
  • 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精選3篇)

    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第四節宗教改革教案教材分析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16世紀始于德意志的西歐宗教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思想運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鎖。...

  •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教案(通用3篇)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教案(一)教學重點: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分析、掌握。(二)教學難點一.“艱難的法蘭西共和”的歷史進程。...

  • 歐洲的宗教改革(精選4篇)

    歷史試卷說明:本試題分第i卷(選擇題,共60分)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共40分)兩部分。滿分100分,時間90分鐘。考生應將選擇題答案涂在機讀卡上,非選擇題答案寫在第ii卷上,考試結束后交回機讀卡和第ii卷第i卷(選擇題部分 每題1.5分 共...

  •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通用9篇)

    第9課【教學目標】目 標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帝制與共和國的反復;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和意義通過學習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

  • 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通用9篇)

    教學目標1.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前夕歐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中國的科技發明對歐洲的社會和生產力的影響;歐洲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影響。...

  •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第9課【教學目標】目 標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帝制與共和國的反復;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和意義通過學習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

  • 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歐洲手工業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分工的擴大;歐洲農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的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影響。...

  • 第2講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第2講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高考目標定位】課程標準考試大綱考點搜索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 希臘、羅馬與歐洲古典文明

    第三單元農耕文明時代(上)第一課 希臘、羅馬與歐洲古典文明1、 希臘文明: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古代希臘文明的開端(淵源于)——愛琴文明愛琴文明------公元前xx年--前1200年,以克里特島和邁錫尼城為中心形成了愛琴文明城邦時...

  • 第9課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課標要求:1、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2、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 第10課  歐洲大陸的政體改革預習學案

    第10課 歐洲大陸的政體改革預習學案[課標要求]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法國共和制與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重點、難點]重點: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

  • 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學案

    第9課 【學法指導】知識與能力目標:“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1.掌握重要概念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憲法。...

  • 8.1 歐洲的聯合導學案

    8.1 歐洲的聯合【課程標準】以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例,認識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課標解讀】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客觀規律所產生的現象。...

  • 歐洲的宗教改革

    歷史試卷說明:本試題分第i卷(選擇題,共60分)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共40分)兩部分。滿分100分,時間90分鐘。考生應將選擇題答案涂在機讀卡上,非選擇題答案寫在第ii卷上,考試結束后交回機讀卡和第ii卷第i卷(選擇題部分 每題1.5分 共...

  • 基督教文明與歐洲中世紀

    第二課 1、歐洲中世紀有句諺語說:“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反映了當時的什么情況?反映了歐洲中世紀的封建等級制度。由于封建等級制度是因土地的層層分封而形成的,各級封君與封臣之間都互有義務。...

  • 高二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豆视频免费网站 | 国产女教师精品久久久av | 台湾成人av|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 女人本色在线观看 | 欧美多人乱大交xxxxx | 素人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影院 | 日韩av地址 | 天天操夜操 | 毛笔玩弄高潮h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 |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 | 成人av社区 | 激情小说av | 中文字幕一区日韩精品欧美 | 日日爱699| 亚洲一二三四影院 | 国产又粗又黄又猛又爽的视频 | 欧美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在线色网 | 国产精品女同入口 | 黄色jjzz| 麻豆乱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的优势 | 久久精品九色 | 日本超碰一区二区 | 欧美草草草 | 最新国产露脸在线观看 | a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观看日韩精品 | 日韩午夜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麻豆久久 | 99re6这里只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国精产品在线wnw2544 | 欧美精品国产 |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老黄 | 欧美爆乳乱妇高清免费 | 中文亚色 | 好男人社区神马WWW在线影视 |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中文av字幕 |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