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歐洲大陸上的政體改革
第10課 歐洲大陸上的政體改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法國政體變化的概況,法國1875年憲法的內容;德意志國家的統一,《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法國政體變化的原因;法國最終確立共和制度的原因;帝國憲法的專制色彩;德意志帝國政治制度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聯系現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較分析法國1875年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了解法德近代資本主義政體的異同,學會比較歷史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讓學生體會人類歷史演進的趨勢和曲折;通過憲法的對比,讓學生體會人類文明進程的多樣性;通過對比,讓學生領會自由民主是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
教學重點: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具體內容。
教學難點:法國共和歷程艱難的原因,德國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影響。
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現任的法國總統和德國總理嗎?
法國總統是薩科齊,德國總理是默克爾,法德兩國是歐盟的重要成員國,與中國的關系密切,兩國元首曾多次到中國進行友好訪問。
那么兩國的政體是怎樣形成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0課《歐洲大陸上的政體改革》,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大家就會清楚法國和德國的政體的淵源了。
講授新課:
一、走向共和的曲折歷程
1.17、18世紀大革命前法國的社會狀況。
革命前法國社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其他所有法國人都屬于第三等級。法國歷史上有召開三個等級共同參加會議的傳統,史稱三級會議。會議規定第一、二等級的人數各為300人,第三等級人數600人,但最后投票時不是一人一票,而是一個等級只有一票,這樣,統治階級往往會以2:1的比例勝出,從而使三級會議成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機構。本次三級會議在1789年5月召開,第三等級要求改變開會的方式和表決方式。但國王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賦稅,于是雙方矛盾尖銳。當時法國波旁王朝是歐洲大陸上典型的君主專制國家,路易十四宣稱“朕即國家”。法國國王頒發了“密札”的密令,使國王享有專制權力,這種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封建落后的生產關系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導致法國大革命的主要原因。
17、18世紀,西歐的資本主義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日益壯大,他們掌握了越來越雄厚的經濟力量,但是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推翻舊制度。啟蒙思想家批判專制和特權,宣傳自由和平等、提倡法治、人民主權和三權分立,有力地沖擊了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
當時法國著名的啟蒙運動思想家以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等人最為著名。
伏爾泰(1694-1778),原名佛蘭蘇阿一瑪利•阿魯埃,伏爾泰是他的筆名。他出生于巴黎,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也非常的聰明,他從小就喜愛文學,,立志當文學家,中學畢業后就成為一名無職業的文人。18世紀,伏爾泰成了啟蒙運動的旗手。1717年,伏爾泰因為寫諷刺作品攻擊宮廷的淫亂生活結果被投進巴士底獄,關了11個月。1718年,他發表悲劇《奧狄浦斯王》,并在巴黎上演,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一舉成名,從此他使用伏爾泰的筆名。之后他寫的作品大多數是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宗教迷信,宣揚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主張人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