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歐洲大陸上的政體改革
孟德斯鳩(1689-1775),出生于法國的一個達官顯貴家庭,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19歲時就獲得法學學士學位,出任律師。17xx年當上了法院院長。孟德斯鳩博才多學,對法學、史學、哲學和自然科學都有很深的造詣,曾經撰寫過許多論文。1726年,他放棄了法院院長的職務,專心于寫作和研究,在1748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論法的精神》誕生了,這部書受到極大的歡迎,兩年中就印行了22次。孟德斯鳩最重要的貢獻是對資產階級的國家和法的學說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洛克分權思想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孟德斯鳩提倡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時又強調自由的實現要受到法律的制約,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1775年他在旅途中染病,病逝。
盧梭(1712-1778),出生與日內瓦一個鐘表匠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但通過自學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做過仆人,學徒,也當過雕刻匠、仆役、音樂老師。18世紀30年代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寫作。1749年,他在一篇名為《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淳化風俗》的征文中獲得一等獎,并一舉成名。但他決心放棄對財產和聲譽的奢望,永遠保持貧困和獨立。他寫的著作比較出名的有《論政治經濟學》《社會契約論》《愛彌兒》等。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
2.大革命中法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建立。
法國1789年爆發革命,法國革命進入第一階段,最高權力機關制憲會議成立,并且頒布了指導和影響法國革命的《人權宣言》,它推動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并為法國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提供了依據。在法國革命中,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3.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建立。
雖然1791年憲法賦予了國王一定的權力,但國王路易十六不滿足現有的權力,玩弄兩面手法,里外勾結封建勢力,企圖以武力恢復已失去的天堂。1792年法國人民起義,推翻了君主立憲制,把路易十六送上斷頭臺。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模式首次在法國遭到挫折。國民公會宣布廢除君主制,法國走進第一共和國時代。同時開始了大革命以來法國歷史上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反復斗爭。
4.大革命后政體的反復變換。
第一共和國建立后,法國處在風雨飄搖的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反復較量和斗爭當中。
1799年,拿破侖•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建立了獨裁統治。18xx年,他以“我只能做一個加冕的華盛頓”為目標在巴黎圣母院從教皇手中接過皇冠加冕,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侖稱帝后,采取了對內加強統治、對外發動戰爭等一系列措施來鞏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和他的帝國政權,18xx年第一帝國在內外交困中覆滅。
在第一、第二共和國期間,政治斗爭你死我活,政局難以穩定。18xx年后的三個王朝都實行了某種程度的代議制,但都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民主要求,導致一次次的革命。
從第一帝國滅亡到第二帝國建立的概況。這是一段帝國——復辟王朝——君主立憲——共和——帝國的歷史,也是法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第一帝國滅亡后,波旁王朝復辟,其倒行逆施激化了國內矛盾。1830年的七月起義推翻了復辟王朝,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七月王朝”。1848年2月再次爆發革命,巴黎人民起義,莊嚴地宣告:“既不要國王,也不要攝政王。共和國萬歲!”經過幾天的浴血奮戰,終于以共和國取代了君主制,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