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歐洲大陸上的政體改革
德意志的統一實質上是通過武力的方式確立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的統治地位,按普魯士的模式建立一個統一的德國。
⑸統一的影響
ⅰ.它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態,形成了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從而為德國社會的發展掃除了障礙,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的發展。ⅱ.通過王朝戰爭,德意志地區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封建割據狀態最終結束,為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在德意志地區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德意志統一的進程也是德意志的一場政治革命。ⅲ.由于德意志的統一是在普魯士容克地主階級領導下完成的,統一后的德國在政治制度建設方面必然會保留普魯士的專制主義政治傳統,因而對德國近代民主政治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2. 德意志帝國憲法
德意志帝國建立后,適應社會發展潮流,頒布了《德意志帝國憲法》,在政治上確立了帝國實行聯邦制和君主立憲制。但由于德國的歷史條件制約,德國的君主立憲制與其他國家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
《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和特點。1871頒布的《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規定包括:⑴帝國實行聯邦制和君主立憲制。即帝國是一個“永久性聯邦”,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權,而軍事、外交、海關、貨幣、民法、刑法等權力均歸中央政府。⑵德意志皇帝是國家最高權力的掌握者,擁有任免政府官員,召開或解散國會、批準法律和監督法律執行、統率軍隊等內政大權。⑶帝國首相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⑷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行使立法權。聯邦議會由加入帝國的各邦代表組成,對立法和決策有決定作用。帝國國會由民選產生,但對政府沒有行政監督權。憲法在形式上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民主政治制度,但實際上規定了皇帝是國家最高權力的真正掌握者,體現了較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德意志帝國實際上是一個半專制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帝國國會具有民主選舉的基礎,也提供了現代政黨的講壇,但是帝國國會對帝國主義政府沒有任何監督權。普魯士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在帝國中得以延續。
德意志帝國是俾斯麥推行“鐵血政策”的產物,在其成立時的政治架構特征具有聯邦主義色彩,隨著帝國統一的日益鞏固和力量的強大,逐漸向中央集權主義方向發展,并最后導向專制主義。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帝國內部也出現向民主化和議會政體轉變的跡象,然而由于封建勢力的強大,德意志帝國政治長期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到20世紀初,德國依然是一個以容克貴族勢力為主,資產階級參與統治的“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國家。
結合德意志歷史、《德意志帝國憲法》的有關內容進行分析和評價:聯邦制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是德國歷史上的重大進步;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但帝國的專橫統治也引起社會不滿,并最終把德國拖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
課堂小結:
從專制走向民主、從人治走向法治,是人類歷史的必然;法國共和制確立的道路是曲折的,波浪式前進有起有伏。文明每前進一步,都要不可避免地付出代價。法國今天成為現代化發達國家,其經歷有著一定的典型性,對了解近代資本主義發展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資本主義運動的大潮中,德意志以王朝戰爭的形式完成了民族國家的統一,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建立起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國統治。但由于社會變革是通過封建主自上而下領導進行的,因而保留了大量封建主義殘余,民主共和的基礎異常薄弱,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占據了社會政治的主導地位,所以德意志國家后來狂熱地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給包括德意志人民在內的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