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宗教改革》教學設計
2. 宗教“異端”運動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宗教“異 端”思想的共同之處有哪些?
(1)原因:①從經濟上看,歐洲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從階級上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力量壯大,特別是14 ~15世紀,資產階級興起。②從天主教方面看,天主教壟斷歐洲的統治, 教會奢侈、腐敗,教階制度等級森嚴,這一切表明天主教的神權統治阻礙了歐洲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③此外,一大批“異端”思想杰出代表人物的宣傳和鼓動。
(2)共同之處:都揭露了天主教會的奢侈、虛偽和腐化,都主張取消教會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
3. 促進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14~16世紀,資產階級開始興起,封建地主階級的一部分人成為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他們不滿教會的盤剝,希望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參與海外競爭。一些國家的君主也想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削弱地方封建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富國強兵;他們得到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支持,建立中央集權統治,推行以增加本國財富為目的的重商主義政策, 加強對宗教的控制。上述因素促進了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
4.英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特點
第一,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
第二,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殘余。
第三,清教屬于新教派,實際上是加爾文教派,后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
【專題演練】
閱讀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羅馬天主教會鼓吹“因行稱義”的修道信條。所謂“因行稱義”是指一個基督徒靠其行事修為而成為符合上帝意愿的義人,靈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須絕色棄欲、積功行善,諸如持齋、守員、安貧、乞食、忍讓、施舍、服從教會、遵守教規、購買贖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徑。
材料二 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說。他認為,靈魂得救只須靠個人虔誠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會的煩瑣儀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給人的禮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為,全憑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會或行善,更不靠贖罪券。
材料三 加爾文主張“信仰得救” 。他認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與否取決于上帝預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為“選民”和“棄民 ”選民發財致富,萬事順利,死后進入天堂,棄民則相反。
請回答:
(1)據上述材料看,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基本主張的共同點是什么?與羅馬天主教會的主張有何不同?他們為什么要提出這一與天主教會不同的思想?
(2)結合所學知識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較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主張有何異同?
(3)概括宗教改革與社會變革的關系。
參考答案:
(1)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都主張信仰得救.羅馬天主教會主張因行得救.動搖天主教會的神學統治和權威,建立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民族教.
(2)相同點:都主張《圣經》是最高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個人通過《圣經》可直接與上帝溝通。不同點:加爾文進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個人主義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爾文主張“先定論”。
(3)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天主教會被剝奪的財產很大一部分落到新興資產階級手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