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本專題講授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發展,主要內容包括西方奴隸制時代人文精神萌芽──希臘思想家(智者學派、蘇格拉底等)的光輝,14至17世紀人文主義的興起和發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17至18世紀理性主義的光芒──啟蒙運動。通過此專題復習讓學生了解人文精神在演進歷程上,由崇敬“神”到早期人文精神的萌芽,再到近代以來系統論證“人”的價值和力量,一直到理性主義至上。理解人文精神的萌芽,以及人文精神的發展與弘揚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關注歐洲近代這三大思想解放運動的內在聯系與嬗變,概述人文精神演進中的歷程及其歷史意義。
第一課 “人是萬物的尺度”一、課標內容;了解西方人文主義的起源,重點了解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二、教材分析:(一)三維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人文主義起源的重要原因;了解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著重理解“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命題,提高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課前組織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網上資源等感受西方古典時期偉大哲人的豐富思想。課堂上通過創設問題情景,體會人文主義內涵,追溯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并合理評價其歷史和現實意義。課后:還可以依學生的興趣程度和疑點繼續探討。3、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應該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對所有的問題都應采取歷史的、辯證的態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二)專題聯系:
在“一標多版”狀況下,教學時可參照其他新版本對此專題的論述及其采用的史料;人民版中與相關其他專題的聯系(如必修一的第六、七專題;必修二的第五專題;必修三的第一、七專題等)(三)本課內容:講述古希臘的“智者”運動,包括三個階段:智者學派,代表人物:普羅塔戈拉(約前481年-前4xx年),代表觀點:“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蘇格拉底(約前469年-前399年),主要貢獻:
1、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發現了“自我”,主張:凡是為一個人的理智所判斷為錯誤的東西就不應該去想,不應該去做,哪怕受到當權者和任何法庭的強迫,也要不惜任何代價予以抵制。“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斯多亞學派,代表人物:創始人芝諾(約前336年-前264年)、西塞羅、塞內卡等,代表觀點:
1、“邏各斯”是一個貫穿萬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
2、自然界的一切發展和變化都是有規律的,是符合理性的;
3、人類社會也具有理性;
4、人同自然界一樣都產生于最高的理性——邏各斯,從而得出人人生而平等的結論。三、重難點突破重點:古希臘“智者”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古希臘“智者”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古希臘“智者”運動的三個發展階段和派別。難點:對普羅塔戈拉“人是萬物尺度”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的內涵的分析和理解;對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的名言所體現的尊崇理性和追求思想自由的理解。四、教學安排:一課時五、課前導學材料:1、大約在 ,希臘開始了一場 。它是在 、 及其由此產生的 和 等因素作用下產生的。2、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 是,其思想觀點是“ ”。他被視為西方第一次 的先驅。3、真理與自由的殉道者—— ,雅典人,是人類思想史上具有極高名望的人物之一。馬克思稱他為“ 的創造者”,“ ”的化身。4、蘇格拉底在哲學上的重大貢獻是他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發現了“ ”。兩句名言也代表了其思想觀點:“ ”“ ”。他被視為18世紀 的先驅和戰友。六、重難點問題分析及教法學法建議1、通過圖片《美神維納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眾神之神——宙斯》《宙斯和赫拉的神話故事》等提煉概括古希臘的神化故事的基本特點:人格化、人性化。由此引導進入本課主題——人文主義的起源與發展。2、結合專題導語解釋概念:人文精神及其人文精神的核心內涵。3、古希臘哲學家的各自主張及評價,這是本節重點。可以先提出問題:什么是智者學派?代表人物是誰?為什么在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會出現智者學派?有何主張?意義何在?學生閱讀教材,逐一解決這些問題即可。4、蘇格拉底的思想被稱為西方哲學源頭,其思想重要性不言而喻。結合其名言和課本引導學生提煉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1)反對智者忽視道德、追求功利。2)強調人類的理性,否定絕對權威3)認識你自己4)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名言如;“人就是人,是自己命運的主人。在某個意義上你自己也就可以制造一切事物。”“未經檢討反省的生命是沒有生存價值的生命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就是為真理而奮斗。”其獨特的教育方法及悲劇性的結局都可以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予以介紹。下面就是“精神助產術”最經典的一段:蘇格拉底習慣到熱鬧的雅典市場上去發表演說和與人辯論問題。他同別人談話、討論問題時,往往采取一種與眾不同的形式。這一天,蘇格拉底像平常一樣,來到市場上。他一把拉住一個過路人說道:“對不起!我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向您請教。怎樣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人人都回答說:“忠誠老實,不欺騙別人,才是有道德的。”蘇格拉底裝作不懂的樣子又問:“但為什么和敵人作戰時,我軍將領卻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呢?”“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就不道德了。”蘇格拉底反駁道:“當我軍被敵軍包圍時,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已經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果突圍果然成功了。這種欺騙也不道德嗎?”那人說:“那是戰爭中出于無奈才這樣做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做是不道德的。”蘇格拉底又追問起來:“假如你的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作為父親,你欺騙他說,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這也不道德嗎?”那人只好承認:“這種欺騙也是符合道德的。”蘇格拉底并不滿足,又問道:“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說是道德的。那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究竟用什么來說明它呢?還是請你告訴我吧!”那人想了想,說:“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蘇格拉底這才滿意地笑起來,拉著那個人的手說:“您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您告訴了我關于道德的知識,使我弄明白一個長期困惑不解的問題,我衷心地感謝您!”蘇格拉底把這種通過不斷發問,從辯論中弄清問題的方法稱作“精神助產術”。對于《蘇格拉底之死》這幅創作于1787年的油畫,可與學習延伸第二題結合起來進行評述。先介紹蘇格拉底被判飲毒藥酒處死這件事,然后引出問題:如何評價蘇格拉底的行為?通過討論,最后希望能夠達成下面的一些認識:法律首先要符合人性和尊重生命。法律是為人產生并為人服務的,法律不應該異化為人的枷鎖。其次必須體現對權利的尊重與保障。人的權利重于泰山,法律既要尊重人的權利,又要限制剝奪權利的行為。同時,法律要“公平地”和“正當地”對待每一個人的權利。人的本性有善、惡之分,合理與否之別,一定時期的法律保護當時絕大多數人的善、合理的本性要求。5、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分析:在公元前5世紀葉以后的希臘奴隸制時代產生了人文主義精神的最早萌芽,他們的代表人物是智者學派和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等。古代希臘智者學派與蘇格拉底對“人”的看法對人的看法的不同點是(1)智者學派的 “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觀點認為,判斷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覺為標準,把“人”作為研究的中心,是西方人本主義的最初表現。這一學說本質很容易產生將人的主觀感覺和思維看得高于一切的危險,從而陷入主觀唯心主義的泥坑。因為客觀事物的存在并不以人是否感覺而存在,且客觀事物的性質也不是以人是否感覺到它而發生變化。蘇格拉底對智者學派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說法進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尺度”。反對智者學派的唯我主義和懷疑主義,認為真理應有其客觀標準。(2)蘇格拉底更重視人的倫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諦;人必須確立理性的至高無上。(4)智者學派與蘇格拉底都主張人要“認識自己”,但蘇格拉底對“認識自己”提出了新的觀點:認識自己并不是認識人的外表和身體,而是要認識人的靈魂;而認識人的靈魂,不在于認識靈魂的其他方面,而在于認識靈魂的理性部分,只有認識到了靈魂的理性部分,才算真正認識了自己。 因為人性的本質在于理性,所以,人生的最高目標就應當追求正義和真理。蘇格拉底關注的中心問題是個人品德的完善和人的道德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他認為: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而道德應當是人生追求的中心目的。希臘人文主義在蘇格拉底身上得到了最高體現。概括:同:都把人類社會作為研究主體;強調人類的理性、否認絕對權威異:蘇格拉底重視人的倫理道德,強調“知德合一”。6、有興趣可介紹一下時代較近的兩位思想家:孔子與蘇格拉底。7、人生而平等這一目為課外閱讀。它為人文精神 “智者運動”的第三個發展階段。建議講清斯多亞學派創始人,思想主張、意義等。可通過材料創設問題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