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專題教學總體設計思路本專題主要敘述了近現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分三課時授課。
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隨著西方思想、文化的滲入,中國社會的結構出現了松動,西方的生活方式進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這樣的一種變化不是立刻顯見的。伴隨著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糾結,辛亥革命西方民主的確立,更加推動了這一歷程。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社會生活在革命激情的陪伴下,表現出了有別于西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地方。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方針,中國重新融入世界,并且愈發加速,社會生活體現出了與國際接軌的趨勢。
教學過程中,注意了解發展變化的階段性特征,把握時代發展的特點,這是學習近現代社會生活的基礎。
教師應根據每課的重點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多維度、多層面地考慮問題。
本專題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具體表現。
難點: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變化的線索、特征。
■一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 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其變化的因素。
[知識與能力]
掌握近代服飾、餐飲、居室建筑與家具陳設、社會習俗的變化情況。
通過歸納、比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情況,培養歸納發展特征的能力。
通過思考“為什么近現代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等問題,培養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根據教科書和教師提供的相關圖片、史料和影像資料,運用豐富的歷史想像力,再現近現代社會生活的場景。主動參與,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
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圖書館、上網瀏覽等方式,親自觀察、收集資料、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以及體驗、感悟和反思,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將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置于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學生認識到它的發生是必然的,同時,它的特點也是時代造就的,從而受到唯物史觀教育。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講述了近代以來物質生活和社會風俗的變遷情況。鴉片戰爭后,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勢力進入中國,引起了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與此相伴隨,中國人民大眾在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等方面,也開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隨著中西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蕩和交匯,出現了許多色彩斑斕、新奇特異、意味深遠、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鮮事物,形成了中國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開始走向近代的廣闊畫面。這種變化的總的趨勢是:由以往的閉關自守,轉而為面向世界;由過去的封建傳統天下,變而為向近代化的趨進。
◆本課內容分為四目:
[變化中的男女服飾]
這一目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1.近代以來服飾變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飾和階級、身份緊密相聯,有著繁復的制度和規定。隨著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結構隨之產生變動,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動著個性的解放,首先體現在穿著上擺脫舊的規定的束縛。
2.男子服飾的變化情況。(1)中西方服裝的并存:體現出兩種文化的激烈對抗。(2)西裝的傳入與流行的大體情況。西裝的傳入在鴉片戰爭以后,而真正流行開來則是在民國成立以后,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被規定為男子禮服之一,二是著裝人數的增加。(3)西裝流行的原因。從穿著的角度來講,西裝適體、瀟灑;從中國社會政體的轉變角度看,是民國成立后剪發易服的產物;從社會思潮的角度來看,民國初年服飾崇洋風氣受西化思潮的推動。(4)新中國成立以后服裝的變化。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山裝、人民裝、列寧裝迅速取代西裝、旗袍,成為共和國初期的主要服裝樣式。上述服裝之所以流行,與其說這類服裝代表美,不如說它們是一種追求進步、保持革命激情與亢奮的醒目標志。在變革時代,服裝作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識形態的規范和整合過程中往往起著微妙的作用。通過服裝的同一性,顯示出人民群眾對共產黨的擁戴,對革命的熱愛。粉碎“四人幫”以后,中國服裝從封閉走向開放,逐漸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