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人民版歷史必修二專題四《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教案
一、課題名稱
《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二、設計思路
本課講述了近代以來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變遷情況。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動,人的思想觀念也逐漸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的表現形式就是對于西方的一些先進的器物由排斥走向接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就是如此。
教材內容有限,在掌握書本史實的同時,在輕松愉悅中把歷史和現代生活融于一體,引導學生從一定的高度認識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變遷是我設計本課的初衷。
三、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
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
(2)思考交通、通訊工具發展對社會和人們生活產生的積極影響。
【過程與方法】
(1)搜集老照片、文字資料,以此形成對百年來交通、通訊發展的直觀認識。
(2)通過啟發、討論等方法產生互動,加深對交通、通訊工具進步的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中逐步認識到,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是以整個中國社會的向前發展作為前提的,體現了時代發展的必然性。
四、教學重點
交通工具變化的表現形式。
五、教學難點
交通工具發展的原因。
六、教學準備:
通過網絡搜集相關文字資料和圖片,制作適合課堂教學的課件。設計切實和便于操作的問題,配以《同步導學練》。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交通工具和通信設施的改善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城市的重要綜合性指標,是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的重要標志。08奧運彰顯了中國的風采,交通和通信為此作了強有力的保駕護航作用。那么,交通和通信工具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如此先進的地步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講授新課: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板書)
(問)請同學們看教材并結合所學列舉古代人們出行的方式有哪些?
⒈古代:轎子、馬車、木船……
教師ppt展示相關圖片介紹,并指出這些主要依靠人力,相對落后,發展緩慢。進入近代后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閱讀教材p76、p77加以總結。
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歸納如下。
⒉近代(板書):
陸地: a:人力、畜力牽引:人力車(黃包車),三輪車,自行車(腳踏車)
交流展示:自行車是何時傳入中國的?在中國發展的概況如何?
遷移運用:隨著私家車進入尋常百姓家,你認為自行車會不會被歷史所淘汰?簡述理由。
答:自行車比較方便、可以節約能源、有利于環保、健身、是國際運動項目……
b:機械牽引:
(1)電車:19xx年,天津創辦了有軌電車交通系統。
(2)公共汽車(第二次工業革命):上海在1924年出現。
(3)火車(第一次工業革命):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鐵路建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
認識與拓展(多媒體展示):
材料一:我國最早的鐵路--滬淞鐵路(英國擅自修建)是從今天的河南北路通向吳淞的。光緒二年(1876)滬淞鐵路通車,中國人就是在這兒,第一次聽到了火車的汽笛聲。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競相在中國建工廠,修鐵路,開礦山,大量輸出資本.
材料二:據記載,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條鐵路,慈禧太后因火車司機坐在自己前面開車,棄用了從德國引進的蒸汽機車而改用太監牽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