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知道照相和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了解民國初年剪發辮、改稱呼的基本史實,并試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們服飾的變化和中山裝、旗袍的基本知識,嘗試通過服飾的變化來了解社會的變化。
通過思考“為什么清末民初中國的社會生活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等問題,培養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搜集老照片、舊服飾等,建立班級展覽角,以形成對百年來中國社會習俗變遷的直觀認識。
閱讀(老照片》《百年中國》等書籍和資料,觀看相應的影視作品如《西洋鏡》等,加深對清末民初社會生活狀況的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中逐步認識到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類的生活必會發生重大的變化。中國社會接受西方傳人的照相和電影,剪發辮、改稱呼以及服飾受西方影響發生變化等反映了時代發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國的旗袍在世界服飾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類對美好的事物能夠形成共識。
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情況,即知道照相、電影的出現以及剪發辮、改稱呼、易服飾等社會生活變化的表現。
難點: 分析剪發辮、改稱呼的原因和嘗試從服飾的變化中了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教師加以引導,根據分析,學生能夠知道這些法令的出臺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是有原因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教學方法:以練習的方式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結合發言同學的講述開展討論。如:
1.照相術是何時傳人中國的?它有什么歷史作用,
2.電影剛傳人中國時被稱為什么?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3.照相術和電影在西方發明不久就傳人了中國并得到發展說明了什么?
4.剪發辮的內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5.改稱呼的內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6.中山裝是誰創制的,你能說說它的特點嗎,
7今天的旗袍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最后,以討論“清末民初中國的社會生活都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變化”一題作為本課小結。(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國社會順應時代的進步和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培養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一.[照相與電影的出現]
向學生介紹照相術和電影的發明和發展情況,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自己去找這些資料,自己了解具體情況。在教學中,著重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1.照相術和電影都是由西方人發明,后來傳人中國的。照相較早,19世紀40年傳人中國,電影則在1896年出現在中國。
2.照相和電影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直觀的歷史資料,有助于我們對當時社會的了解。
3.提一下愛照相的慈禧太后,請一位學生讀小字中有關她的那段文字,然后教師進行補充。慈禧太后有自己專門的攝影師裕勛齡,后來的末代皇帝溥儀和皇后婉容也都是拍照片的狂熱追求者,他們也留下了大量的照片,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