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一歷史教案 >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精選6篇)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發布時間:2023-01-05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精選6篇)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篇1

  水平測試講義(4)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1.了解近代的服飾變遷與飲食變化(1)近代服飾變化男子: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飾鴉片戰爭后     傳入中國,民國后成為男子的禮服之一

  辛亥革命后,中西合璧的       成為新的男子標準服裝。女子:晚清傳統旗裝:寬大、平直,衣長及足(遮蓋身體曲線)。20世紀20年代后,        成為新潮女性日常著裝。

  (     和     )發展為新式的中式傳統服裝。

  表現男子: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

  特征:       、 

  (典型:中山裝與改良旗袍)女子:傳統旗袍(寬松肥大)—改良旗袍(合身適體)總體趨勢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

  (2)飲食變化①傳統的四大菜系:                         ②西餐的傳入(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開始出現)2.了解近代“廢止纏足”與婚姻自由的習俗(1)廢止纏足:在民國成立后大規模開展。(2)婚姻自由:          ,開始主張婚姻自由。新中國成立后,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成為一種時尚。(婚姻風俗的變遷特征是            。)3.了解近代中國誕生的先進交通工具(1)人力車,也稱洋車(民國時期重要交通工具)、自行車。(2)輪船(以蒸汽機為動力):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中中國近代造船業發端。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創辦的輪船招商局成立,打破列強對江海運輸業的壟斷。(3)火車: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筑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唐胥鐵路),標志著         的誕生。(4)汽車:20世紀初,汽車首先出現在     ,成為富貴上層人士的代步工具。      電車:19xx年,天津創辦有軌電車交通系統。 (5)飛機:19xx年,旅美華僑馮如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標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民航拉開了序幕。 4.了解近代中國電訊事業的發展(1)電報①中國有線電報的開端——1877年,福建巡撫      在    架設電報線。②19xx年,無線電報創設;1932年開設國際無線電報業務。(2)電話(    )年,電話傳入我國;民國成立以后,電話業務繼續發展。5.了解中國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報刊(1)近代化報刊產生:19世紀40-90年代,在華傳教士創辦。(2)1873年出版的《         》開創了國人辦報的先例。(3)         中,國人辦報形成高潮,其中影響較大:《中外紀聞》《強學報》《時務報》(《國聞報》)等。(4)20世紀:《民報》、《新青年》(革命派報刊)。6.了解影視事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1)電影(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進口片到國產片的發展歷程。)①1896年8月,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②19xx年       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③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          (1931年),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④1935年,《漁光曲》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第一部獲國際榮譽影片;《風云兒女》插曲《義勇軍進行曲》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電視①        年,         是中國第一家電視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②       年,北京電視臺更名為           ,各省的地方電視臺紛紛成立。7.認識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1)報紙是實效性很強的新聞媒介,吸引著廣大讀者,在通達民情,傳播知識,開啟民智,立信議政和輿論監督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電影電視事業得到發展和普及,它們以豐富的內容和生動直觀的形象,及時傳遞時事信息,促進科學知識的普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3)20世紀90年代以后,互聯網逐漸普及,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介,人們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與交往方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同時也催生著當代中國經濟生活的新觀念和新模式。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篇2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通史概要:

  物質生活與風俗習慣的變遷,涉及到近代和現代兩個階段,包括衣、食、住、及風俗習慣等幾個方面。關于衣的變化,近代受西方的影響,由傳統的長袍馬褂到接觸西裝,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裝,女子則是旗袍;新中國成立后,從學蘇聯的列寧裝和連衣裙,到國防軍綠裝;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服飾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關于食的變化,中國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響下,西餐也逐漸被國人所接受。關于住的變化,中國傳統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響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關于風俗的變化,近現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的成立以及改革開放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近現代中國交通工具的發展,涉及人力車、三輪車、自行車、電車、火車、輪船、飛機等。中國傳統的交通工具是轎子與馬車,民國時期人力車是有錢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車普通百姓也無力購買,電車、吃車與人力車曾長期共存。新中國成立后自行車才成為人們最主要的代步工具,電車與汽車才成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運輸工具。中國近代輪船業是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得以發端的,中國的鐵路建設在近代的收回利權運動中獲得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機會,中國的民航業起步于20世紀20年代初。此外,郵政通信業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大眾傳媒主要包括報刊、廣播、電影、電視、互聯網等,其中報刊在近代就已出現,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均有重要報刊,并且極大地推動了這些歷史事件的進程。新中國成立以來,報刊業的發展非常迅速。在電視普及之前,廣播與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國電影至今也走過了百年歷程。新中國成立后,電視事業發展迅速,人們的需要和電視節目的豐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環。互聯網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經深入到人們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課標要求:

  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圖書館、上網瀏覽等方式,收集相關圖片、音像等資料,掌握近代服飾、餐飲、居室建筑與家具陳設、社會習俗的變化情況;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其影響其變化的因素;通過歸納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特點,培養歸納學習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教師或者網絡提供的相關圖片、史料和影像資料,與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主動探究“為什么近現代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等問題,運用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再現近現代社會生活的場景,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培養自己站在發展的角度思考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體驗、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學習歷史,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將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置于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大背景之下,認識到它的發生是歷史的必然,認識到歷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應該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外部的世界。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國近代人們物質生活發生變化的基本史實和總的特點。

  難點: 結合以前學過的中國近代政治史的內容,從中國近現代社會巨變、西方思想觀念和物質文明不斷沖擊的角度,認識中國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原因。

  教學建議:

  本課主要衣、食、住、社會風尚等方面向學生介紹了我國在19世紀40年代以來的社會生活和習俗的變遷。這些變化一方面說明國門洞開的中國開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攏,反證了明末閉關政策必然導致國家落后的現實;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才發生了質的變化,中國才會發生真正意義上的巨變。由于這一部分的內容和同學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所以我們可以適當地采用多媒體的手段,適量地展現這一時期圖片和影視資料,或以采訪年長者的方式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以增加教學的直觀感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效果。教學內容上緊緊抓住衣、食、住和社會風俗等方面實施教學。

  通過課外閱讀、上網瀏覽、收集實物(如老照片、舊服飾、舊器物)等活動,了解相關的衣、食、住、社會風尚等史實,探討影響社會習俗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并認識到,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歷史和時代發展的必然性,學會站在發展的角度、用歷史的眼光思考問題。并將收集到的資料與老師、同學交流,或通過歷史知識墻報、班級展覽角等方式展出,與師生共同分享。

  探究學習: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我國服飾發展的簡單歷史,寫一篇關于服飾變遷方面的小習作。或者回家找一件舊服裝(如中山裝或旗袍等),看看它們有哪些特點?你喜歡這些服裝嗎?說出理由。

  實踐活動:查找有關菜譜,按照菜譜要求,做一個家鄉的特色菜。記錄操作的過程,并和你的家人一起品嘗你的成果,記錄下你的感受。

  二、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課標要求:

  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以此形成對百年來交通、通訊發展的直觀認識,探討交通和通訊技術的提高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資料,參觀交通、郵政博物館,以此形成對中國近代百年以來交通和通信發展的直觀認識,學會運用觀察法、討論法、概括法來學習相關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是以整個中國社會的向前發展作為前提的,體現了時代發展的必然性。通過比較,認識歷和今天的中西部地區在交通、通訊方面與東部發達地區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理解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意義,培養作為祖國建設者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交通工具發展的表現。

  難點:交通工具發展的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教學建議:

  設置課前思考題:中國人古代的出行工具都有什么?近代以來的交通工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你平時跟親朋好友聯系的通訊方式都有什么?知道這些通訊方式是什么時間傳入中國的嗎?

  通過收集有關圖片和社會調查的方式,認識我國近代交通和通訊工具發展變化過程,分析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認識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使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彼此距離縮短,極大地促進了區域之間、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在教師的指導下,與同學合作,對自己所在城市或地區的交通或通訊工具的使用情況進行社會調查,并完成調查報告,加深對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直觀認識,初步實踐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探究學習:查找有關自行車發展歷史的資料,繪制有關圖片,并注明相關介紹,認識自行車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并在班級展示自己的作品。

  實踐活動:與同學組成合作小組,了解身邊的歷史,感受時代的脈搏,調查自己所在城市或社區的交通工具或通訊手段變化情況,并將調查過程和結果寫成報告,把調查的結果和其他地區的學校進行交流,認識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展存在著很大的地區差異。

  三、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

  課標要求: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搜集圖片、文字資料、編寫自己所了解的報刊、影視發展史。觀看不同時期的一些優秀影視作品,知道報刊、影視發展的基本史實。通過親身感受網絡,了解互聯網的發展概況,認識這些大眾傳媒方式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組織不同小組制作相關教學題材的網頁,或者上網發送一封E-mail或者撰寫小習作《我與網絡》,開闊學生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在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起到了一定消極的影響,作為一名中學生,應當正確的認識網絡,科學使用網絡。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報刊業走向繁榮和影視事業的發展。

  難點:大眾媒體的發展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教學建議:

  設置課前思考題:古代的大眾傳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來中國大眾傳播媒介有哪些變化和發展?報刊、影視、互聯網作為大眾傳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分別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各有什么樣的利弊?你認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們使用最多的傳媒方式?

  通過觀看老電影和使用E-mail的實踐等活動,加深對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等大眾傳媒方式的感性認識,并正確對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對互聯網,在肯定它對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要對其弊端有充分的認識和警惕。說明大眾傳媒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探究學習:以“網絡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有朋自網上來,不亦……”或者《我與網絡》為題,寫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網絡的現狀,并能表達出自己對網絡的看法。

  實踐活動:設計一張表格,調查你的同學,使用網絡的情況,寫一份調查報告,并根據你的調查給同學們提幾點關于使用網絡的意見和建議。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篇3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1.了解近代的服飾變遷的史實;

  2.了解近代“廢止纏足”與婚姻自由的習俗。

  1. 近代西裝傳入

  鴉片戰爭后,西裝傳入中國; 辛亥革命以后,“斷發易服”,中山裝流行。

  2.廢止纏足與婚姻自由

  時間:辛亥革命以后

  意義:斷發易服、廢止纏足、婚姻自由都具有反封建色彩。

  二、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1.了解近代中國誕生的先進交通工具;

  2.了解近代中國電訊事業的發展。

  1.中國近代輪船業和鐵路的誕生

  (1)近代輪船業的誕生:

  洋務運動時期,中國第一艘輪船建成;

  1872年,上海輪船招商局成立,中國近代輪船業開始發展。

  (2)近代鐵路的誕生:

  19世紀70年代,外國人最早在中國修筑鐵路(吳淞口到上海的淞滬鐵路);

  19世紀80年代中國人自己修筑鐵路(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中國電訊事業的發展

  (1)中國有線電報開端: 1877年,丁日昌在中國臺灣架設電報線

  (2)電話傳入中國: 19世紀80年代年

  三、大眾傳媒的發展

  1.知道中國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報刊

  2.了解影視事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3.認識大眾傳媒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

  1.中國近代前期的報刊

  (1)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報刊——漢口《昭文新報》,1873年

  (2)維新變法時期:《時務報》

  (3)辛亥革命時期:《民報》(同盟會機關報)

  (4)新文化運動時期:《新青年》

  2.影視事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1)電影事業:

  出現: 1896年(19世紀末),上海放映“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

  發展:(民國時期)

  著名導演——鄭正秋、田漢、歐陽予倩等。

  著名演員——趙丹、胡蝶、阮玲玉等。

  電影名作——

  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第一部國際獲獎影片:《漁光曲》

  電影《風云兒女》的插曲(《義勇軍進行曲》),后來成為新中國的國歌。

  (2)電視事業的發展

  1958年,北京電視臺試播(中國第一家電視臺)

  1978年,北京電視臺更名為中央電視臺;各省地方電視臺成立。

  3.大眾傳媒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

  (1)近代報刊、廣播和影視三大傳媒傳遞了時事信息,促進科知識普及,開闊人們視野。

  (2)當代互聯網(第四媒介)的開通,使人們更便捷地獲取信息。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篇4

  第五單元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考點一】了解近代“廢止纏足”與婚姻自由的習俗

  1、廢止纏足:①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首先主張“廢止纏足”,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

  ②民國時期,南京臨時政府頒布廢止纏足的法令;

  ③廣大農村纏足陋習未止。

  【考點二】知道中國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報刊

  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如戊戌變法時期的《時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

  【考點三】了解影視事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1、19xx年《 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

  2、1931年,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是第一部獲國際榮譽的影片。

  4.《風云兒女》插曲,田漢詞聶耳曲的《義勇軍進行曲》成國歌。

  5.1958年北京電視臺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

  【考點四】認識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

  1、互聯網同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媒介一樣,具有迅速傳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稱為“第四媒介”。

  2、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篇5

  (一)了解近代以來人們服飾、飲食、居室建筑等物質生活和婚姻等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社會因素。

  1、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背景與原因:

  ①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②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

  ③政治變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動

  ④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一些傳統習俗不適合近代社會的發展趨勢

  2、物質生活的變化(衣食住的變化)

  ①衣:鴉片戰爭后,西式服飾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并行不悖,中國出現服飾改良產生中西合璧的產物——中山裝和旗袍

  ②食:鴉片戰爭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為中國傳統住宅,鴉片戰爭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區出現,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買辦、資本家和達官顯貴紛紛仿造花園式洋房。

  3、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對禮儀的革新意義重大,體現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際禮儀的變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禮節,用同志、先生等稱呼代替大人、老爺等稱呼,顯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禮儀的變化——倡導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內容;但這一習俗的變化主要發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識層及官宦人家。

  (二)了解中國近代以來火車、汽車等交通、郵電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它們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1、鐵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莊的唐胥鐵路,是中國人修筑的第一條鐵路

  2、近代郵政:第二次鴉片戰爭后,1866年,海關開始試辦郵政

  3、電訊: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中國臺灣架設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電報線

  4、近代中國出現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車、輪船、汽車、飛機、電車等)

  5、近代交通和通訊起步的原因:工業革命成果的擴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被迫對外開放,國人外改變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與傳統交通工具比較,有何進步之處?

  ①牽引動力的變化:由人力、畜力、風力轉向機械力(以蒸汽機、內燃機、電力為動力);

  ②速度更快;     ③運力更大;    ④費用更低廉;     ⑤更有利于國計民生。

  7、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①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強了各地的聯系;

  ②推動了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③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信息的交流;

  ④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

  ⑤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三)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1、報紙:

  (1)從維新運動時起,報紙成為宣傳政治綱領和開展政治斗爭的武器。戊戌變法期間的《時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等發揮著制造輿論、喚起民眾的重大啟蒙作用。

  (2)報刊業發展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①提供休閑和娛樂,豐富人們的生活方式;

  ②報道時事信息,傳播知識,促進科學知識的普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

  ③開啟民智,宣傳政治綱領,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推動政治運動發展;

  ④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2、電影:①19世紀末,電影傳入中國。②1931年攝制的《歌女紅牡丹》是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

  3、電視:1958年,北京電視臺開始試播,這是中國第一家電視臺

  4、互聯網:中國1993年正式接入互聯網,由于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媒介具有一些優勢(如:信息傳遞更快捷,覆蓋面廣,應用日趨廣泛)等原因,互聯網發展極其迅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篇6

  【目標導航】  1、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其變化的因素;2、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3、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媒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自主構建】

  鴉片戰爭后 辛亥革命前后 新中國成立后 改革開放后

  服飾 男裝 ①長袍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飾;②西裝傳入 孫中山設計出中山裝 ①文革前:中山裝和列寧裝、連衣裙;②文革:軍裝、干部裝,式樣和顏色單調。 服飾由最基本防寒保暖向美觀大方轉變,各種款式服裝層出不窮。

  女裝  改良后旗袍成為城鎮新潮女性的日常著裝。  

  飲食 西餐開始傳入中國,西菜西點逐漸成為國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住房 四合院(傳統)→西式住宅(中西合璧)→新式住宅(完全歐化)

  婚姻 包辦婚姻→自主婚姻(最早提出者是維新派,但農村變化很慢) 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成為一種時尚

  喪禮 19世紀末20世紀初,舊式趨于簡化,中西舊式新式并存,但民間多為舊式。 土葬開始向火葬改革

  社交

  禮儀 ①維新派最早主張“斷發易服”、“廢止纏足”;②辛亥革命后,剪辮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權、反對迷信;同時,社交禮儀、稱呼、節慶等方面都有變化。 取締社會丑惡現象,滌蕩封建糟粕;提倡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社會風氣發生根本性變化。

  交

  通 公路 ①19xx年,天津創辦了有軌電車系統;②1924年,上海開始有公共汽車運行。 一五期間,中國自行設計出了第一輛汽車。 21世紀以來,家庭汽車開始步入尋常百姓家。

  輪船 ①1865年,洋務派自行設計出第一艘輪船;②1972年,創立了中國最早的航運企業——上海輪船招商局。  

  鐵路 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收回路權運動的蓬勃開展,中國鐵路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寶成、蘭新線,改變了西北、西南沒有鐵路歷史。 到期末,中國鐵路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建成京九、青藏等一批鐵路。

  飛機 ①19xx年,馮如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中國航空事業起步;②1920年,中國首條北京至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業拉開了序幕;③ 20世紀30年代,中國民航已形成覆蓋大半個中國的航空網。 全國所有省份實現了飛機的運營。

  (續表)

  鴉片戰爭后 辛亥革命前后 新中國成立后 改革開放后

  郵政 1866年,清政府海關開始試辦郵政。1896年,成立“大清郵政局” 辛亥革命后,大清郵政改稱中華郵政。 1949年,新中國郵電部成立,開創了郵政和電信合一的新時代。

  電報 ①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中國臺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②19xx年,中國出現了無線電報;

  ③1932年,開設國際無線電報業務。  

  電話 1882年,電話傳入中國。 20世紀初,清政府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  電話用戶總數居世界第一位。

  報紙 ①外國人最早在中國辦報,《申報》是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文報刊;②1873年,在漢口出版的《昭文新報》是國人最早在境內創辦的報刊。 ①戊戌變法時期:《時務報》、《強學報》、《中外紀聞》等;②辛亥革命時期:《民報》;③新文化運動期間:《新青年》。  

  廣播 ①1923年,英美報商創辦“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臺”在上海開播;②1926年,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哈爾濱廣播無線電臺開播;③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開辦了中國第一座私營廣播電臺;④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創辦了近代中國第一座全國性廣播電臺——中央廣播電臺。 逐漸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廣播電臺。 廣播事業有了新發展:廣播節目豐富多彩,覆蓋率高,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

  電影 ①1896年,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進行電影放映;②19xx年,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京劇《定軍山》,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③ 1931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④《漁光曲》是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 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但受到政治的影響,題材單一。 中國電影市場活躍,共有近500部電影在國際國內電影節上獲獎。

  電視 ①1958年,北京電視臺開始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②1978年,北京電視臺更名為中央電視臺。此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了自己的電視臺;③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天上衛星轉發,地上有線網絡傳輸”的廣電覆蓋新格局逐漸形成;④目前,我國建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對內到對外的多系列、多層次、多語種、多形態的廣播電視傳播網絡,電視節目內容廣泛,形式多樣。

  互聯網    1993年,中國產生了第一條互聯網。

  【重難點講解】

  1.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原因、特點與影響

  (1)原因: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既是近代工業文明沖擊的產物,又是近代以來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具體原因如下:

  ①外部因素:鴉片戰爭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同時,客觀上帶來了先進的文明和生活方式。

  ②國內政治形勢變化:近代中國各屆政府不斷改革,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成為國家主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把改善民生放在第一位。

  ③國內社會經濟發展: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改革開放后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生產力迅速提高,這些都為社會生活的變遷奠定了經濟基礎。

  ④國人思想觀念的變化:近代一批先進的中國人傳播西方民主思想,積極借鑒西方近代文明和生活方式;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與國際接軌,人民思想觀念解放。

  (2)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特點(規律性認識):

  ①從地域上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內地和市鎮。

  ②從過程上看:受西方外來文明的影響,有較強的半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舊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滲透。

  ③從水平上看:有的變化發展較快,且徹底,如“斷發”,有的雖然起步較早,但發展過程緩慢,如“纏足”。

  ④從發生原因上看: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是隨著近代中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發展而變化的。

  ⑤從程度上看:城鄉、地域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城市和沿海變化較大,農村和內地變化較小。

  (3)影響:

  ①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爭,有利于促進民主革命的進程;②經濟上: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和國家工業化的進行;③思想上:有利于沖破封建文化的束縛,解放思想。

  2.近現代中國的報刊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作用

  (1)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作用:

  ①對中國政治和思想近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維新變法期間的報刊傳播了維新思想,推動了維新變法的發展;又如辛亥革命前后的報刊宣傳了民主共和思想,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再如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報刊批判封建文化,宣傳民主科學思想,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②對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創辦的報刊宣傳了我黨的主張,鼓舞了人民的斗志,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對人們現實生活的作用:

  報刊作為重要的新聞媒介,是人們了解國內外大事的重要途徑。報刊具有報道新聞、傳遞信息、通達民情、傳播知識、開啟民智、立言議政和實行輿論監督的功能,對人們的學習教育、文化娛樂、生活消費、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

  3.正確認識互聯網的利弊

  (1)互聯網的影響:

  ①積極影響:互聯網促進了經濟發展,改變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與交往方式,同時也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催生著當代中國經濟生活的新觀念和新模式,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②消極影響:不良網站和信息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構成威脅;使未成年人迷戀網絡,荒廢學業,誤入歧途,不利于他們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與交往。

  (2)采取的對策:

  ①由于互聯網具有極大的優勢,我們必須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加快信息技術在各行業中的作用,從而帶動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

  ②針對網絡的負面影響,政府應該加強監管,同時社會、學校、家庭等要正確引導未成年人科學、合理地應用網絡。

  【真題再現】

  1.(xx年,江蘇單科,17)右圖是中國藝術家創作的一幅畫,它最可能創作于(     )

  a.18世紀末期

  b.19世紀中期

  c.19世紀后期

  d.20世紀初期

  2.(xx年,江蘇單科,9)徐克《清腗類鈔》記述:“先由男子陳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準,即

  延介紹人約期頂邀男女會晤,男女同意,婚約始定。”這反映了晚清婚俗的變化是 (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約締定              b.婚姻尊重當事人的意愿

  c.婚姻聽憑父母安排                  d.婚姻儀式簡約文明

  3.(xx年,廣東單科,11)下列歌謠中,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風尚的是        (     )

  a.結婚證書當堂讀,請個前輩來證婚     b.文明洋傘小包裹,長統洋襪短腳褲

  c.辮線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說荒唐     d.改良的頭,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腳丫

  4.(xx年,江蘇單科,6)1869年,《教會新報》的一篇文章寫道:“外國生產皆歸男醫接生,

  雖經此例,似不成規矩。……男歸男醫,女歸女醫,豈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當時的中國(    )

  a.雖已開放,但人們思想還比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c.舊的風俗習慣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沖擊      d.人們難以接受西方醫學知識

  【必做達b題】

  1.1920年,英國留學生彼得到廣州旅游,他不可能                              (     )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裝上班                    b.有人稱呼他為“同志”

  c.在西餐館就餐                            d.在影劇院看電影《歌女紅牡丹》

  2.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近現代民族服飾是:               (     )

  ①長袍馬褂    ②中山裝    ③列寧裝    ④旗袍     ⑤西裝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3.下列關于中國近代通訊事業的發展史實前后搭配不一致的是                      (     )

  a.第一份國人在境內辦的報紙——上海       b.第一條有線電報線——中國臺灣

  c.第一個電話局——南京                   d.第一家電視臺——北京

  4.中國近代第一部無聲電影、第一部有聲電影和第一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分別是:   (     )

  ①《風云兒女》;②《定軍山》;③《一江春水向東流》;④《三毛流浪記》;

  ⑤《歌女紅牡丹》;⑥《漁光曲》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④

  5.影響近代中國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因素很多,包括:①西方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滲透;

  ②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③近代中國政局的變化;④中國的改革開放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改變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婚姻依據,倡導婚姻自主,婚姻禮俗刪繁就簡,是近代婚

  姻禮儀變化的方向。這種變化開始于

  a.清朝同光年間       b.清末民初         c.新中國成立后      d.改革開放

  7.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網址是網址設置“1905”的寓意是(     )

  a.這一年電影誕生不久就傳入中國            b.這一年中國電影事業起步

  c.這一年中國結束了電影無聲的歷史          d.這一年中國影片第一次獲得國際榮譽

  8.“番菜爭推一品香,西洋風味睹先嘗。刀叉耀眼盆盤潔,我愛香檳酒一觴。”這一情景在上海最

  早可能出現于                                                           (     )

  a.明朝              b.新中國           c.民國            d.清朝

  【選做沖a題】

  1.據1927年出版的《中華影業年鑒》統計,1925年前后華商共投資開設175家電影公司,其中

  有141家在上海。這一現象說明                                             (     )

  a.國內政局的相對穩定                     b.文化產業投資推動了上海電影業的出現

  c.觀看電影成為市民的主要娛樂方式         d.上海已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匯中心

  2.近代時期有人說,建鐵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國之利;是一二人之

  私利,非千萬人之公利”。這說明                                            (     )

  a.修建鐵路受到頑固勢力的反對             b.鐵路的發展對近代中國有害無利

  c.在當時的中國不適宜修建鐵路             d.修建鐵路只是便于外國經濟侵略

  3.xx年夏季奧運會即將在北京舉辦,人們大多通過電視轉播來了解比賽情況。1xx年前,中國

  人除了到現場觀看比賽外,還能通過什么途徑知道奧運會的比賽情況             (     )

  a.聽廣播            b.看報刊           c.看電視             d.上互聯網

  4.近代以來,國民政府多次下令廢除纏足,但是屢禁不止,這種現象本質上說明     (     )

  a.列強侵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b.小農經濟保護著封建社會的陋習

  c.資產階級革命沒有深入到廣大農村       d.民眾的思想文化觀念仍然很落后

  5.“又是庚申元旦節,過年過得直貫沖。見面齊聲道恭喜,脫帽都行一鞠躬……祝罷再把新年賀,

  兩手深深打一恭。”長沙市民曾有的這些習俗,最早可能出現于                 (     )

  a.唐宋時期          b.明朝后期         c.民國初年           d.新中國時期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參考答案(008)

  【真題再現】

  題號 1 2 3 4

  答案 d b c a

  【必做達b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a b a b b d

  【選做沖a題】

  題號 1 2 3 4 5

  答案 d a b b c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精選6篇) 相關內容:
  •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1.了解近代的服飾變遷的史實;2.了解近代“廢止纏足”與婚姻自由的習俗。1.近代西裝傳入鴉片戰爭后,西裝傳入中國;辛亥革命以后,“斷發易服”,中山裝流行。...

  •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第22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

    第22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內容提要一、從貧困走向小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向前躍進了一大步,由脫離貧困、解決溫飽邁向小康,社會生活面貌發生了令世界矚目的變化。...

  • 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了解近代以來人們服飾、飲食、居室建筑等物質生活和婚姻等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社會因素。1、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背景與原因:①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②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③政治變革和政府政策...

  • 第11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學案

    第11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目標導航】1、 學習目標:知道照相、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 第五單元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第五單元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考點一】了解近代“廢止纏足”與婚姻自由的習俗1、廢止纏足:①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首先主張“廢止纏足”,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②民國時期,南京臨時政府頒布廢止纏足的法令;③廣大農村纏足陋習未止...

  • 第11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設計

    第11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設計所屬學科或領域:(歷史)適于的學段/年級:(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一、教材分析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對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并且這一課內容豐富生動、貼近學生日常生活,便于學生...

  • 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變革(通用2篇)

    第二十四課 《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學程導航第2課時 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變革一、學習目標1.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正確看待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新變化和新問題。2.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主要內容,感悟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

  • 關于春節社會教案(通用2篇)

    活動設計背景1、客觀因素:再有一個學期大班的同學就要升入小學,為了讓幼兒園的學習生活給他們留下難忘而深刻的印象,特組織開展這個活動。2、時間因素:元旦期間3、能力因素:大班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也有相應...

  • 托班的社會教案(通用10篇)

    活動目標:1、認識汽車、自行車、火車、知道它們是交通工具。2、能夠模仿交通工具所發出的聲音。3、通過模仿交通工具的聲音體驗游戲的快樂。活動準備:汽車 自行車 火車 (錄音) 歌曲《開火車》。...

  •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通用8篇)

    (一)教學目的1.要求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掌握鐵器與牛耕、李冰與都江堰、手工業的進步和封建城市等基礎知識。...

  • 元朝的社會經濟和中外交往 教材教法(精選2篇)

    第十四課 地位分析元朝統一后,疆域遼闊,交通發達,社會秩序趨于安定,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統治者比較重視經濟的發展,元朝的社會經濟和海外貿易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 第三冊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原則(精選2篇)

    科目思想政治題目第二課第一框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準則p19(章、節、頁)教學目的和要求①記住法律準則的特點。②掌握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寓意,即做任何事情要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并用以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

  • 第四冊依法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精選3篇)

    教學目標認知目標 使學生弄清以下概念;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秩序。初步掌握以下知識:法律規范作用的表現,法律規范和協調人際關系,我國法律在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危害。...

  • 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通用2篇)

    三、課標要求: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鄧小平南方談話及其重要作用,認識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 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教學設計(通用2篇)

    示例1.導入的過程提問:十年“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損失?設想一下當時人民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教師小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三年恢復和三年改造,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也開始在實踐中探索建...

  • 高一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精品综合网 |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 a级黄色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视频 | 91人成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清纯国产 |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无码区 | 久久久久97 | 无码专区亚洲综合另类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 91看片免费看 | 又大又硬又黄又刺激的免费视频 | 亚洲素人一区二区 | 久久国产片 | 欧美激烈精交gif动态图 | 精品中文在线 | a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观看日韩精品 | 国产无套内射又大又猛又粗又爽 | 美女视频黄频大全免费 | 国产女同91疯狂高潮互磨 |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最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成人 | 老头巨大挺进莹莹的体内免费视频 | 夜夜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一 | gogogo在线播放中国 | 亚洲妇女自偷自偷图片 | 亚洲国产91视频 | 亚洲AV超碰爽死狠狠热 | www.999热 | 6一14幻女BBWXXXX在线播放 | 岛国免费av | 一久久久久 | 影院一区| 一区二区黄色 |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 | 安眠药扒开女同学双腿玩弄 | 黄色三级av| 欧美色综合影院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观看 | 亚洲精选在线 | 亚洲国产另类 | sao货调教扇巴掌sm粗口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