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設計
第11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設計
所屬學科或領域:(歷史)
適于的學段/年級:(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
一、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對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并且這一課內容豐富生動、貼近學生日常生活,便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分析剪發辮、改稱呼的原因和從服裝的變化中了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通過同學即興表演,不同時期即清朝、民國、當代,不同的服飾及見面怎樣打招呼,來體現社會的變遷、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化解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通過調查問的形式,了解學生對本課相關內容掌握的程度,具備的能力。初二學生基本上已經能使用網絡查詢和下載資料,加上善于表現的個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思想新潮、開放,讓他們去探究與本課內容中的相關知識,將大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知識與能力
1、知道照相和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了解民國初年剪發辮、改稱呼等基本史實,分析其原因。并通過清末民初人們服飾的變化來了解社會的變化。
2、通過對民國初年社會生活變遷的討論和分析,讓學生得出這是等級觀念和思想觀念的改革,是社會發展、歷史進步的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有關反映民國初年社會變遷的文字、圖片等史料,并對其進行歸納,培養學生收集、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2、通過學生表演不同時期稱呼的變化,認識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它在改造著中國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中國社會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中國社會生活的這些變化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進步觀和與時俱進的革命精神。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在教學中開發教材的伸縮點,使學生不但學到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得到了教育。
根據對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的知識、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分析,教學活動將采用探究性學習方式,重視教學過程的學生的參與性、探究性,使學生在主動探究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更好地體現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師生關系。
五、(一)教學準備階段
教師準備
制作有關課件,剪輯有關錄像資料,印發與本課有關的文字、圖片等部分資料。
學生準備:
1、利用各種資源(舊服飾、老照片,或圖書《老照片》、《百年中國》、《舊中國大博覽》)等書籍和資料,或借助互聯網,以及觀看相應的影視作品如(《西洋鏡》、《定軍山》等),搜集與本課相關的信息,并進行整理、加工,以便在課堂上展示。
2、采訪社區的老人,了解當時社會變遷情況。
教學用具:多媒體投影儀和圖片等。
(二)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在每一位學生的顯示屏上都播放著一組組學生活動的精彩畫面。
(將學生軍訓時期、運動會上、以及各類活動時攝下的精彩鏡頭或拍攝的照片壓縮成光碟進行播放,旨在激活興奮點,激增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