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設計
本節課用“照相與電影的出現”、“箭發辮 改稱呼”和“服飾的變化”三個子目來說明清末民初“社會生活的變遷”。依據《歷史課程標準》,通過一連串的問題設計,情景再現以及巧妙的過渡,有目的的啟發誘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去探究
把第二個子目“箭發辮 改稱呼”與“服飾的變化”相融合,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自愿組合即興表演不同時期即清朝、民國和當代,不同的服飾,見面怎樣打招呼。目的是讓學生從了解當時的社會稱呼、禮節和服飾的變化,反映出社會等級觀念和思想觀念的變化,是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這樣很容易就突破了難點。同時,用表演的方式,可以把枯燥的歷史史實通過學生生動、有趣的表演再現出來,使學生在新奇、有趣的笑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知識,達到“寓教于理”、“寓教于樂”的效果。作為歷史教師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歷史是講述過去發生的事情,學生往往不感興趣。但如果教師將歷史與現實結合,那么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往往就是學生學習的興奮點,所以關注現實就是歷史教育的落腳點。歷史教師在進行情感教育時,應該有意識地將歷史現象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為學生架起一座溝通歷史與現實的橋梁,引導學生認識昨天,感悟今天,把握未來。
3、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資源。
附一 印發資料部分內容
材料一 19世紀晚期,照相術在清朝的宮廷十分盛行,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儀和末代皇后婉容等都十分喜歡拍照片。特別是慈禧太后,她一生共留下七八百張照片,其中有生活照,也有化妝照,她有自己專門的照相師--裕勛齡(附裕勛齡人物像),她對攝影術的好奇,使我們看到了慈禧太后晚年的生活。不久,中國的許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館,拍照留影逐步融入社會生活。 照相的傳入和運用,和正在發生著巨變的近代中國歷史進程同步,有重要的歷史作用,它鎖定的瞬間即逝的歷史片段,保留了社會發展的真實證據,為我們觀察當時的社會風貌提供了珍貴的影像資料。(大量的有關圖片請參閱網站中設的“歷史圖庫”)
材料二 “西洋影戲”----是中國人對電影最初的叫法。“西洋”指電影是外國人發明的,“影戲”是中國人自己的叫法,取自于中國傳統的“皮影戲”一詞。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紙(皮)影戲和走馬燈,盛行于民間,甚至流傳到中亞和歐洲,這被認為是電影的前身。但是電影不是中國人發明的,它是現代科學技術進步與發展的結果,是歐洲人發明的。1878年,美國攝影家梅勃里奇把12架照相機放在馬跑的路面上間隔相等的12個小屋,將快門拴在細繩上,細繩橫在路中央,當馬跑過時,每碰斷一根繩子,便拍下一幅照片,把這些連續拍攝的照片放在幻燈機上放映,于是一張張靜止的照片便成一匹奔跑的馬。這種活動照相的出現開始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了。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一家地下咖啡館舉行了他的“活動電影機”首次公開放映,這一天被世界公認為電影誕生的日子。
材料三 1896年8月11日電影自西方飄洋過海來到了中國,(附《西洋鏡》電影劇照)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館的雜鬧中驀然升起了白色的幕布,看見黑白影像的洋人開始跳躍,看見的人都驚詫不已,西洋影戲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xx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壽的時候,英國公使給宮里送了放映機和幾套影片,沒有想到放映的時候發生爆炸,老太后決定清宮以后不要再放映這種玩意了,但是中國生意人的生意經也和普天下的商人一樣敏銳,在北京開豐泰照相館的沈陽人任景豐,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是頗有“精品意識”的人,為了給自己在大柵欄開的大觀樓影戲園提供片源,在19xx年找到當時的著名演員譚鑫培拍攝了《定軍山》,(附《定軍山》電影劇照)照相機師劉仲倫在照相館的院中三天拍了三本露天電影,這部電影后來在北京的大柵欄影戲園和吉祥戲院以及其他城市先后上映,引發了十分轟動的場面。這部作品更為準確的說應該是京劇記錄片,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電影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