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設計
問題:這些生動而精彩的畫面,你有什么感想?
學生: a: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
b:感謝攝影和照相技術的發明,給我們留下了這么美好的瞬間。
教師: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真是豐富多彩,那么你們知道照相和電影在我國是如何出現的嗎?知道中山裝、旗袍的演變過程嗎?
學生:回答略
(教師給以適當的激勵性評價)
教師:這些都是近代以來,西方列強攜堅船利炮打開國門而引發的社會生活的變化,你想更確切的了解它嗎?以及當時的社會生活還有哪些變化?讓我們一起走入第11課:社會生活的變遷。
學習新課
(一)照相與電影的出現”,
師設計疑難
照相術是何時傳入中國的?它有什么歷史作用?
電影剛傳入中國被稱為什么?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照相術和電影在西方發明不久就傳入中國并得到了發展,說明了什么?
通過組織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照相與電影的出現”,目的是使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并與現實社會生活及家鄉的變化相聯系,從而對學生進行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教育。
(二)“箭發辮 改稱呼”和“服飾的變化”
探究變遷:
觀看一組服裝的圖片(馬褂、旗裝、旗袍、中山裝和西裝),并請學生自由表述,例如:說出圖片中服裝的名稱及其來歷;服裝反映的是什么時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是:中山裝與旗袍,具有生命力?炊嗝襟w圖片一組,反映出近現代名人都穿民族服裝。
觀看另一組圖片(清末、民初男女頭像各一),并請學生觀看圖片后,讓學生自由搭配圖片,而且要求反映真實的歷史,并能說明理由。從發式的演變過程,突出這種變化的進步性。小組討論:從清末到民國初年發式、服裝的變化有什么好處?使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突出社會在發展和歷史在不斷進步,并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認識到“美”要符合時代的特征。
通過多媒體展示文字材料兩組,及剪發辮的圖片,深入探究。自由提出問題,生生答疑、師生答疑,并及時進行點評,采取生生評價。例如:既然剪辮子有好處,那么當時為什么有人(包括一些留學生在內)不愿意剪辮子呢?組織學生深入探究,如果觀點不一,可以互駁,說明原因。歸納結論:把剪辮子看作是革命的標志。小組探究:從服飾的變化中,反映了歷史怎樣的變遷呢?再一次突破難點,反映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逐步培養學生從事物的表面現象看出事物的本質特征。 知識拓展
請同學分成三組,每組派兩名同學表演,不同時期即清朝、民國、當代,不同的服飾,見面怎樣打招呼,要求符合歷史,并注意稱呼與禮節。學生兩分鐘時間進行準備,同時多媒體出示具體要求。為了體現公平性,采取抽簽的方式來決定選擇哪一個歷史時期服飾和稱呼的變化。請大家看看稱呼有什么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清末民初社會生活的變化除了剪發辮、改稱呼、易服飾的變化外,還在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呢?先讓學生自由表述,然后組織學生帶著問題看書:
每一小組匯報結束后,其他小組成員可以對匯報小組提出問題。匯報小組的成員給以解答。(教師可以適當的點撥、指導,進行調控)
老師:
(屏幕顯示)清末民初中國的社會生活都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3.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