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教案設計
材料三 民國男士服-----長袍、馬褂、學生裝、中山裝
19xx年,北京政府頒布了《服制條例》,規定禮服的式樣。男子禮服分大禮服、常禮服兩種,除常禮服的一種為中國的長衫、馬褂外,其余均采用西式禮服式樣。但喜西式禮服者不多,故男服主以長衫、馬褂。用做禮服的長衫、馬褂,其款式、質料、顏色及尺寸等均有一定格式。馬褂一般都用黑色絲麻棉毛織品為之,對襟窄袖,下長至腹,前襟釘紐扣五粒。長衫則用藍色,大襟右衽,長至踝上兩寸,袖與馬褂齊長。左右兩側的下擺處,還開有一尺左右的長叉。顏色可以不拘。初春或深秋,人們喜在長衫外加著一件馬甲,以代馬褂。
學生裝實際上是一種西裝,一般不翻領,只有一條窄而低的狹領,穿時用紐扣扣緊,不需領帶、領結等。衣服的正面下方,左右各綴一只暗袋。由留學生傳入國內。
“中山裝”是孫中山改造英式獵裝制定的。樣式為翻領、對襟、五鈕,前胸左右各綴方形凸袋,有軟蓋。
材料四 旗袍----旗袍是屬于“長袍”類的女裝,是由遠古秦漢時代的“深衣”演繹而來的,歷經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演變與發展,起先是指男女通用的長袍,后來到了近代就成為女子的專利了。清朝時的旗袍寬大、平直,長可至足,而且多用繡花滾邊修飾。到了20世紀20年代,辛亥風暴推翻了封建王朝,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和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加之受外來服飾的影響,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新式旗袍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美。旗袍的長度變短,腰身收緊,領子變高并且系扣,線條分明,成為極有東方女性端莊典雅、含蓄風范的改良旗袍。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附圖片:攝于19xx年的身著時髦的新式高領女裝的女學生;攝于1921年的新女性的照片)尤其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后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在傳統與現代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來越貼近時代和生活,變得經濟便利、美觀適體。深受中國女性的喜愛, 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服飾,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40年代省去了復雜的裝飾,旗袍更加簡潔、輕便、適體,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著,在全國十分流行,成為城鎮女性日常用裝。旗袍的種類和款式很多,有單旗袍、夾旗袍、棉旗袍,有長袖旗袍、短袖旗袍、無袖旗袍,有高領旗袍、矮領旗袍、無領旗袍,有長旗袍、短旗袍,等等。另外還可以在外面套毛衣、馬甲、西服上衣等,搭配靈活多樣。這種中西融合的典雅的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女子服飾的代表。
材料五 在解放前,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必備服飾,新中國成立后,被認為具有資產階級情調的服飾,漸漸被人們拋棄了,此后旗袍風光不再,特別在文革期間,劉少奇夫人出國訪問穿了一身旗袍。竟成了一大罪狀,直到改革開放后,旗袍才又重新閃亮登場,成為中國婦女的“國服”,并在國際服裝界占有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