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導學案
【目標導航】 1、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其變化的因素;2、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3、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媒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自主構建】
鴉片戰爭后 辛亥革命前后 新中國成立后 改革開放后
服飾 男裝 ①長袍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飾;②西裝傳入 孫中山設計出中山裝 ①文革前:中山裝和列寧裝、連衣裙;②文革:軍裝、干部裝,式樣和顏色單調。 服飾由最基本防寒保暖向美觀大方轉變,各種款式服裝層出不窮。
女裝 改良后旗袍成為城鎮新潮女性的日常著裝。
飲食 西餐開始傳入中國,西菜西點逐漸成為國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住房 四合院(傳統)→西式住宅(中西合璧)→新式住宅(完全歐化)
婚姻 包辦婚姻→自主婚姻(最早提出者是維新派,但農村變化很慢) 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成為一種時尚
喪禮 19世紀末20世紀初,舊式趨于簡化,中西舊式新式并存,但民間多為舊式。 土葬開始向火葬改革
社交
禮儀 ①維新派最早主張“斷發易服”、“廢止纏足”;②辛亥革命后,剪辮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權、反對迷信;同時,社交禮儀、稱呼、節慶等方面都有變化。 取締社會丑惡現象,滌蕩封建糟粕;提倡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社會風氣發生根本性變化。
交
通 公路 ①19xx年,天津創辦了有軌電車系統;②1924年,上海開始有公共汽車運行。 一五期間,中國自行設計出了第一輛汽車。 21世紀以來,家庭汽車開始步入尋常百姓家。
輪船 ①1865年,洋務派自行設計出第一艘輪船;②1972年,創立了中國最早的航運企業——上海輪船招商局。
鐵路 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收回路權運動的蓬勃開展,中國鐵路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寶成、蘭新線,改變了西北、西南沒有鐵路歷史。 到期末,中國鐵路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建成京九、青藏等一批鐵路。
飛機 ①19xx年,馮如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中國航空事業起步;②1920年,中國首條北京至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業拉開了序幕;③ 20世紀30年代,中國民航已形成覆蓋大半個中國的航空網。 全國所有省份實現了飛機的運營。
(續表)
鴉片戰爭后 辛亥革命前后 新中國成立后 改革開放后
郵政 1866年,清政府海關開始試辦郵政。1896年,成立“大清郵政局” 辛亥革命后,大清郵政改稱中華郵政。 1949年,新中國郵電部成立,開創了郵政和電信合一的新時代。
電報 ①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中國臺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②19xx年,中國出現了無線電報;
③1932年,開設國際無線電報業務。
電話 1882年,電話傳入中國。 20世紀初,清政府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 電話用戶總數居世界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