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導學案
報紙 ①外國人最早在中國辦報,《申報》是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文報刊;②1873年,在漢口出版的《昭文新報》是國人最早在境內創辦的報刊。 ①戊戌變法時期:《時務報》、《強學報》、《中外紀聞》等;②辛亥革命時期:《民報》;③新文化運動期間:《新青年》。
廣播 ①1923年,英美報商創辦“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臺”在上海開播;②1926年,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哈爾濱廣播無線電臺開播;③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開辦了中國第一座私營廣播電臺;④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創辦了近代中國第一座全國性廣播電臺——中央廣播電臺。 逐漸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廣播電臺。 廣播事業有了新發展:廣播節目豐富多彩,覆蓋率高,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
電影 ①1896年,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進行電影放映;②19xx年,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京劇《定軍山》,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③ 1931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④《漁光曲》是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 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但受到政治的影響,題材單一。 中國電影市場活躍,共有近500部電影在國際國內電影節上獲獎。
電視 ①1958年,北京電視臺開始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②1978年,北京電視臺更名為中央電視臺。此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了自己的電視臺;③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天上衛星轉發,地上有線網絡傳輸”的廣電覆蓋新格局逐漸形成;④目前,我國建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對內到對外的多系列、多層次、多語種、多形態的廣播電視傳播網絡,電視節目內容廣泛,形式多樣。
互聯網 1993年,中國產生了第一條互聯網。
【重難點講解】
1.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原因、特點與影響
(1)原因: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既是近代工業文明沖擊的產物,又是近代以來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具體原因如下:
①外部因素:鴉片戰爭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同時,客觀上帶來了先進的文明和生活方式。
②國內政治形勢變化:近代中國各屆政府不斷改革,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成為國家主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把改善民生放在第一位。
③國內社會經濟發展: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改革開放后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生產力迅速提高,這些都為社會生活的變遷奠定了經濟基礎。
④國人思想觀念的變化:近代一批先進的中國人傳播西方民主思想,積極借鑒西方近代文明和生活方式;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與國際接軌,人民思想觀念解放。
(2)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特點(規律性認識):
①從地域上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內地和市鎮。
②從過程上看:受西方外來文明的影響,有較強的半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舊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滲透。
③從水平上看:有的變化發展較快,且徹底,如“斷發”,有的雖然起步較早,但發展過程緩慢,如“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