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導學案
④從發生原因上看: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是隨著近代中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發展而變化的。
⑤從程度上看:城鄉、地域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城市和沿海變化較大,農村和內地變化較小。
(3)影響:
①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爭,有利于促進民主革命的進程;②經濟上: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和國家工業化的進行;③思想上:有利于沖破封建文化的束縛,解放思想。
2.近現代中國的報刊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作用
(1)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作用:
①對中國政治和思想近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維新變法期間的報刊傳播了維新思想,推動了維新變法的發展;又如辛亥革命前后的報刊宣傳了民主共和思想,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再如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報刊批判封建文化,宣傳民主科學思想,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②對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創辦的報刊宣傳了我黨的主張,鼓舞了人民的斗志,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對人們現實生活的作用:
報刊作為重要的新聞媒介,是人們了解國內外大事的重要途徑。報刊具有報道新聞、傳遞信息、通達民情、傳播知識、開啟民智、立言議政和實行輿論監督的功能,對人們的學習教育、文化娛樂、生活消費、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
3.正確認識互聯網的利弊
(1)互聯網的影響:
①積極影響:互聯網促進了經濟發展,改變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與交往方式,同時也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催生著當代中國經濟生活的新觀念和新模式,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②消極影響:不良網站和信息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構成威脅;使未成年人迷戀網絡,荒廢學業,誤入歧途,不利于他們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與交往。
(2)采取的對策:
①由于互聯網具有極大的優勢,我們必須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加快信息技術在各行業中的作用,從而帶動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
②針對網絡的負面影響,政府應該加強監管,同時社會、學校、家庭等要正確引導未成年人科學、合理地應用網絡。
【真題再現】
1.(xx年,江蘇單科,17)右圖是中國藝術家創作的一幅畫,它最可能創作于( )
a.18世紀末期
b.19世紀中期
c.19世紀后期
d.20世紀初期
2.(xx年,江蘇單科,9)徐克《清腗類鈔》記述:“先由男子陳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準,即
延介紹人約期頂邀男女會晤,男女同意,婚約始定。”這反映了晚清婚俗的變化是 (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約締定 b.婚姻尊重當事人的意愿
c.婚姻聽憑父母安排 d.婚姻儀式簡約文明
3.(xx年,廣東單科,11)下列歌謠中,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風尚的是 ( )
a.結婚證書當堂讀,請個前輩來證婚 b.文明洋傘小包裹,長統洋襪短腳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