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課一 社會調研
城市足跡──《家鄉變化》的社會調查
從數字看發展1 從數字看發展2
活動背景:
21世紀的中學生生活在和諧的社會中,享受著幸福與甜蜜。美好的生活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很難了解到長輩們的過去生活,缺少對家鄉變化的感受,為了使學生真切的體會到家鄉的變化,感受到家鄉每一步的發展變化都是黨和政府的關心與支持。領悟到家鄉的變化是祖國變化的縮影,讓學生們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體驗生活、接觸網絡……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
活動目標:
1.指導學生多途徑收集資料、信息,調查了解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以及建設家鄉的使命感,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價值情感。
2.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分析研究產生變化的歷史原因、條件,進一步認識改革開放決策的正確性,進一步體會改革開放對于中國社會的進步起了促進作用。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
3.在了解家鄉變化的基礎上,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進行研究展示,發展自己的特長、個性和綜合運用的能力,通過多角度、多形式地展示信息、交流信息,讓學生學會文明交際,分享信息資源,發展學生人格個性。
4.學會展開社會調查的一些基本方法,能夠根據自己的調查統計,嘗試寫出社會調查分析報告,并與同學們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活動準備:
1.確立4大主題,即:四知篇、消費篇、一瞥篇、訪談篇。作為收集資料和社會調查的方向。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愿選擇主題,自由選擇合作伙伴,組成4個小組。組內分工明確,設置組長、策劃員、采集員、制作員、解說員、微機處理員、文字統籌員。
2.教師指導學生掌握社會調查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調查內容應包括改革開放前后兩部分,也可以增加未來的發展前景等。
②指導編制調查問卷或訪談提綱,列出考查具體內容和資料的采集等。
③根據選題確定調查形式。調查形式應根據調查內容確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情況,可以采用人物訪談、查閱歷史資料、問卷調查等形式;目前的情況可以采用實地考察、人物訪談、去圖書館或上網收集文字圖片資料等形式進行。各小組可根據選題需要,選用若干種調查形式。
④確定調查對象。調查對象可以是家中長輩、鄰居、老師、游客、顧客,也可以是某個職能部門,例如社區居委會、派出所、學校、商業或文化部門(檔案館、文化館)等。如做問卷調查,被訪者一般應在30人以上。
⑤調查訪談中要尊重受訪者,舉止落落大方,談話要有禮貌。
⑥要提前將調查提綱提交調查對象,使受訪者有所準備。同學們應按提綱設計給出幾個具體的問題,訪談時可分工提問。訪談時注意不要脫離主題。
⑦調查訪談中同學們要認真作記錄。如果需要拍攝照片、收集文字、數字、圖像資料,要事先征得訪談對象同意。
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
預期效果
教師開篇:翻開城市日記追溯家鄉歷史,縱觀家鄉變化,展望家鄉未來.
第一組:城市四知篇(即衣、食、住、行)
衣
主持人a:喜、怒、衰、樂勾畫出不同的人生,衣、食、住、行承載著變幻的城市生活.有請我們的“衣秀”秀一下!秀出服飾的變化!秀出曾經時尚的氣息!music
主持人b:改革開放前:流行服飾都印上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像綠軍裝、列寧服、白襯衫藍褲子、片兒鞋……那時把里面的白襯衫的大尖領翻出來亮在外面是最新潮的標志。同時,還得肩背軍挎,腳穿紅片兒才更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