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課一 社會調研
活動后記:
1. 學生親自實踐、調查、體驗家鄉的變化,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并立志為建設家鄉而奮斗。
2. 各組根據主題,設計調查形式,成果匯報各具特色,精彩紛呈,張揚著學生的個性。詼諧、幽默的主持人用時尚流行的人或事貫穿活動始終,打破了調查報告的枯燥性,使課堂充滿了生機。
3. 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和多種方法搜集來的信息是零散的、單一的,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學會對材料進行篩選、分析、匯總。
學生按照“衣、食、住、行”四個方面設計調查問卷,確定調查方法和對象,最后根據調查統計結果,設計展示成果形式。由主持人解說,微機處理操控員操控。
衣
調查形式:問卷調查,訪談長輩,參閱老照片。
成果形式:根據統計調查問卷結果,多渠道收集服飾實物,進行時裝展示。直觀再現半個世紀以來服裝的演變過程。同時展現人們的審美觀也隨著生活的飛速發展而彰顯著自己的個性。使學生從歷史的角度找回不同的美,體會美麗生活的來源。
食
主持人以時下最熟悉的飲食專家大長今身份登場,活躍了課堂,同時,也看出學生通辯的思維能力.長今人物造型的選擇上既聯系了飲食又突出顯示了延邊地方與朝鮮相似的民族特色.
兩段視頻形象直觀突出人們從溫飽到綠色營養的飲食要求.
通過問題的回答感悟黨和政府實施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住
根據學生居住條件的變遷,自編自演情景劇,即祖孫三代一起看影集的形式,講述曾經的茅草屋與現今的摩天大廈以及對未來的憧憬,以點代面的勾畫出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居住條件的提升。
行
微機操控員演示家鄉“行”的變化調查匯總表.
問卷調查圍繞交通工具來突出“行”的變化,教師及時啟發學生“行之有道”——道路的變化也實屬“行”之列,學生也可以從自身出行的便利體會改革后“行”的變化。
舉手示意簡單現場調查與全班同學產生互動,實地實時的讓同學們感知調查
模仿笑星范偉《天下無賊》片斷,引出都市生活中的一種消費理念與形式
多媒體配以解說展示各種票據,加深直觀認識
小組調查項目:
1.調查我市城鄉居民自1978年以來工資增長情況,制成統計表。
2.收集我市家庭生活各項消費支出,制成統計表。
3.走訪各大商場、超市,調查統計人均消費值。
4.根據人均工資增長值與消費支出值,感知生活水平的提高。
調查現場同學:“媽媽的一天”即媽媽消費的一天。同學之間的交流與調查統計表的數據達成共鳴,使形象的抽象數字更為直觀。
同學們自創打油詩來贊美家鄉的變化。配以圖片與音樂再現家鄉的歷史,驗證城市變化,講述城市變遷,享受城市生活,感知政府決策機制的英明。
從對比中發現歷史、呈現當今、展望未來。
以記者身份深入工廠、企業、郵局、醫院、建設局、規劃局、廣電局等單位采訪,通過對知名人士、負責人進行訪談。了解鄉土規模的變化及設施、手段、醫療、傳媒等方面的變遷。學生親密接觸成功人士,負責人親臨現場,去看、去聽、去問、去想、去寫、去攝,把采訪精彩片斷剪輯成視頻錄像,進行播放。
最后,本篇小記者,可以現場采訪同學們對家鄉變化的感想與感受。
自評、互評。設立獎勵機制,激發學生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