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婦女反抗舊婚制]
民國時期,有的女青年受西方婚俗觀念的影響,大膽地征婚求偶。如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學歐美,染一種西洋習氣,去歲回國,即在宣武門內某學校充任教務,為出嫁計,未行稟明父母,即在門前掛一招夫廣告牌,上書女學士周x x,現年28歲,原籍廣東香山人。久寓北京,畢業于美國女子大學,現執教鞭于京師某女學校。家資及不動產可達5萬元之數。自懸牌之日起,至民國8年1月止,各學士如有與x x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資產者,每日午后4時至6時,為會談期,務請應時駕臨可也。”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 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知識與能力] 了解交通和通信工具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通過掌握交通和通信工具發展的狀況,思考分析推動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搜集老照片、文字資料,建立櫥窗板報,以此形成對百年來交通和通信發展的直觀認識。閱讀《老照片》等書籍,加深對交通和通信工具進步的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中逐步認識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是以整個中國社會的向前發展作為前提的,體現了時代發展的必然性。
通過數據的比較,清楚認識今天中西部地區在交通和通信方面與東部發達地區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應該努力學習,長大后為西部的開發貢獻自己的力量,培養歷史的責任感。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講述了近代以來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變遷情況。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動,人的思想觀念也逐漸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的表現形式就是對于西方的一些先進的器物由排斥走向接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就是如此。
◆本課內容分為兩目:
[交通工具的更新]
這一目的教學主要講了五個方面的問題:
1.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點:傳統的代步工具被人力車、自行車、三輪車等人力作為牽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機械動力牽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趨重要;更新過程城市較鄉村顯著。這一切與城市鄉村的發展也有著直接的關系。
2.人力、畜力牽引的交通工具。(1)人力車:也叫東洋車,因其傳自日本,故名。人力車的出現,給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伴隨著它的出現,一個新的職業階層出現。人力車夫辛勞困苦而所得有限,收入地位難以維持溫飽。(2)自行車:教師可以展示近現代自行車樣式的圖片,由學生來比較歸納自行車的發展情況。傳入在19世紀中后期,僅限于宮廷所有;20世紀初期,出現在城市的大街上,絕大多數為公車;20世紀50年代以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車制造業,中國逐漸成為“自行車王國”。
3.機械牽引的交通工具。(1)電車:出現于19xx年天津創辦有軌電車交通系統。(2)公共汽車:出現于1924年的上海,在解放前處于車少人多的狀況。20世紀50年代以后,成為城市交通的中樞。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乘坐公共汽車的經歷,談一談它與其他人力交通工具比較的優勢。
4.先進的交通工具。(1)火車、輪船與中國利權的關系:它們在中國出現之時是列強掠奪中國利權的工具,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收回利權運動的開展,建設進入新的時期。
5.新中國成立后,交通工具發展特點:多層次、范圍廣,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平衡,